蔣紅楓


摘要:汽車電控發動機檢修課程教學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訓設備不足、真實工作情境缺乏等問題。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校企合作中的教學反思有利于汽車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進。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課程教學;質量;提升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1-0021-03
汽車電控發動機檢修教學目標主要強調,通過學習電控發動機的結構、原理和維修技術,使學生具備對電控發動機進行維護、故障診斷和維修的技能,同時具有團隊協作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體現了技術、技能和態度三個維度目標,這就需要在真實存在的學習情境中去實現,而學習情境的建構與課程教學模式密切相關。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把實際職業情境真實再現[1],讓學生在完整的工作過程中學習,獲得寬泛的技術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心智技能,培養汽車維修行業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此,以校企合作項目博世汽車電控發動機檢修網絡教學內容之一——冷卻液溫度傳感器的檢測為例,探索校企合作中的課程教學模式。
一、汽車專業課程教學情況回顧
(一)汽車專業課程開設情況
學校汽車專業學生、學制層次和本課程開設時間等信息詳見表1所示。
(二)組織教學情況
安排發動機實驗臺架2臺,診斷儀2套;分組練習,每組6名學生;1/3-1/2學時為技術理論教學,其余為技能練習,每次2組。當4學時結束時,還有1/3學生沒有機會實踐。解決的方法之一是,下次上課前,這些學生先操作,再輪換;之二是,以小組組長為核心,分工操作不同的任務,下次再輪換。
教學順序是先學習理論結構、原理和作用;后實施檢測、故障診斷與排除。
(三)存在問題
1.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不能弄清原理,只知道是什么;在檢測部件和線路時,學生不能理解為什么,因此實踐水平較難提高。
2.實訓設備和工具不足。實施同一任務的周期長,教學效能低下。
3.真實工作情境缺乏。不利于開展職業實踐活動,很難真正實現工作與學習一體化。[2]
針對學校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汽車專業的實際需要,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就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校企合作是最佳路徑。
二、校企合作中的課程教學實踐
(一)學習情境設計
首先,設計學習任務。抓住技術和技能的科學性與規范性,考慮學習的邏輯性與直觀性,以汽車電控系統為主軸,從結構、原理、作用到測量和故障分析,學習任務對接職業標準,將工作任務轉換為學習任務,實踐驗證理論,學習的重點由單純的技術知識轉移為職業技能。
其次,設計學習環境。建立發動機電控網絡教學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實訓室,實訓室內配置1臺發動機實驗臺架,10個網絡節點,配套10套診斷檢測平臺,每個網絡節點以小組為單位,每組4名學生,各組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交替,保證4學時內完成教學目標。
再次,設計學習資源。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習條件,將本學習資源設計成適合項目教學的工作頁學習材料,通過系列化地引導問題,指導學生在完整的工作過程中習得相關理論與實踐知識,為以后學習其他傳感器的檢測和綜合性汽車故障診斷知識與技能奠定基礎。
(三)教學過程
校企合作中,教學過程要對接工作過程。本課程內容的工作過程分析如下:現代汽車電控系統維修涉及大量的傳感器,維修人員應理解具體組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使用先進的檢測儀器分析組件的基本參數、波形和數據流,不能僅僅考慮單個組件的好壞,還要綜合考慮整個系統的工作狀態。另外在進行組件檢測時,可使用模擬信號發生器人為地為ECU提供信號,避免盲目換件試驗,節約成本。
基于以上工作過程分析,應將冷卻液溫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相關內容安排在實驗過程中,即在不同溫度下測量傳感器的電阻和電壓;將傳感器的作用和故障診斷設計在實訓過程中,即向控制單元提供模擬信號,觀察其對工況的影響,通過分析數據流,檢測并排除故障。
具體的教學過程包括引入任務、收集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控制及反思評價5個階段,如圖1所示。如此,教學過程真實地再現了企業的實際工作過程,有助于學生在職業情境中遷移應用所學的技術知識。
(四)教學效果
校企合作中的課程教學,將實驗與實訓結合在一起,將結構、原理等理論知識融合在實驗和實訓中,由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螺旋遞進,體現了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課程改革理念。同時,電控系統中雖然傳感器種類繁多,但是基本原理并不復雜,都是為控制單元提供信號,實現控制功能。因此,以本案例為樣本,對其他傳感器的學習,可采用同樣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學生完成系列化的學習任務后,能夠全面理解電控發動機管理系統相關知識,能夠完成電控系統、組件的檢測及其故障診斷與排除。這有利于高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校企合作中的教學反思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職業教育是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只有企業的介入,職業教育才能培養出行業企業需要的人才。這個合作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畢業實習環節上,而是要深度合作。即在調研的基礎上,以職業標準為依據共同開發課程方案、確定課程內容,制訂教學計劃,組織實施,互相交流,共同研究新技術和新工藝,形成可行性教學項目,互惠互利。
(二)教學項目設計的典型性
教學項目的設計要來源于真實的工作實踐,這樣才能夠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問題[3]。因此,在項目設計時,要將企業模式中典型意義的項目轉換為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性項目,便于學生主動建構技術知識和技能,融入職業狀態。
(三)教學評價一體化
根據職業標準設計評價標準,以學生自評為主,學生互評為輔完成評價,最后教師點評。同時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及其結果:考慮一下工作過程,信息的收集、檢測儀器的可使用性、時間的分配、個人的貢獻、完成傳感器的檢測任務和6S要求是否達到最佳程度,提出質量改進的建議。目的是通過一體化的評價提高學生積極性。
(四)教學場所布置一體化
在網絡教室,以一臺發動機實驗臺架為核心,以博世KT600為載體,實時顯示教師的示范操作,學生可同步實施工作任務,明確檢測流程,節約教學成本,解決實驗實訓工位和設備不足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學場所的布置很重要,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既要有理論教學區、資訊區、計劃區,又要有方便、高效的工量具和檢測儀器的準備區、實訓區,并與信息化設備匹配;還要有企業文化、產品展示的宣傳區,符合工作與學習一體化的要求,以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五)教師能力“雙師”型
就發動機電控系統來說,涉及機械、電子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識;就組件的檢測來說,涉及安全規范、設備儀器的使用及維護維修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就課程教學來說,涉及設計、組織和實施等方面的教學能力。因此,專業教師要有職業教育教學理論,定期到企業實踐并具備相應職業能力才能勝任校企合作中的課程教學。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湯俊梅.高職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3(18).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