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敬俠
【摘 要】新媒體技術最大的特點是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范圍的信息分享或共享,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信息公開、自由和民主。為了維護既定規則的穩定性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首先必須堅持信息傳播法治的基本原則,要依據傳統媒體的報道規則和新媒體特點,逐步建立大家公認的新媒體信息傳播規則。
【關鍵詞】新媒體 信息 傳播 民主 法治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把媒介形式看作社會生產方式這一深刻的歷史洞見如今越來越得到實踐的檢驗。人類社會目前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當今時代的最大特點是互聯網這一媒介技術成為最重要的社會生產方式之一。新媒體技術無疑是最重要的社會生產力之一,它決定了社會生產關系的很多重要方面。
一、新媒體技術最大的特點是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范圍的信息分享或共享
信息傳播首先是從人際口頭傳播開始的,語言符號是原始的媒介技術。印刷術使得信息傳播突破人際空間和時間限制,信息傳播的主體、空間和時間范圍得以大幅延伸,書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媒介技術。于是哲學家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印刷機的出現,又使報刊成為主要信息媒介,促使大眾沖破少數人組成的權貴集團對信息的壟斷。當廣播電視技術成為社會主流媒介時,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互動性都有了以往不可比擬的進步。報刊和廣播電視使信息傳播進入大眾傳播時代,知識和文明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后來居上,特別是現在推特、臉譜、微信等自媒體以及手機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真正成了“地球村”,傳統的大眾傳播似乎回歸到原始的人際口頭傳播,信息的分眾化與集約化同時并存,可以是越來越多的各種小范圍的信息分享,也可以是最大范圍的信息共享。
由此,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理論上已經可以使地球上任何能夠運用它的個人幾乎毫無障礙地與他人自由地交流信息??梢哉f,信息時代,就是所有人平等創造、交流、分享和共享信息的時代。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信息傳播技術的這種進步無疑是人類巨大的成功之一,它推動了其他領域的各種變革。
二、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信息公開、自由和民主
信息始終是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一是因為它為人類生活所必需,關乎人們的生存。二是因為信息總是零散地隨時隨地分布和產生,不是所有人都能獲悉的。信息的這種天然特性,決定了最初占有信息的人能夠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但人類的社會本性使得分享和共享信息成為必需,因為人類不是孤立的個體存在,他需要和同伴一起戰勝困難,獲得生存空間。人類分享和共享信息的形式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最初的媒介是語言符號,之后是書籍、報刊。從1609年真正意義的近代報刊到1844年人類第一份電報,到1875年發明電話和19世紀末期發明無線電通信技術,再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廣播電視臺。緊隨其后,1942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上世紀70~80年代互聯網技術出現。幾乎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通信技術突飛猛進,1973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發明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機。1995年第一代數字手機還只能語音通話,1996就出現了具有接收數據功能的第二代數字手機。2003年,諾基亞公司生產第一部3G手機。2010年,世界上第一個4G手機(宏達Sprint EVO 4G手機)出現。伴隨加速度發展的移動媒介技術而逐漸擴大的全球信息分享,使得整個人類世界的圖景更加清晰,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公開、自由和民主化潮流浩浩蕩蕩,銳不可擋。
三、如何確立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法治原則
當人類興高采烈地享受信息分享盛宴的時候,又面臨一個新問題——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法治問題,也就是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生產關系問題。
大眾傳播時代,人們主要通過國家許可制度設立新聞出版機構傳播信息,此外還有各種教育科研機構舉辦的學術論壇,等等。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是機構傳播,信息的來源和采集主要是各種機構,依據一定的規則進行,公民個人主要是被動接受信息。但是現在的移動通信傳播技術使每個人都成為信息源、采集者、發布者、評論者,信息傳播的速度極大增加,信息量急劇擴大,信息的互動性極大增強。這方面逐漸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是對現有法律所規定的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個人隱私和名譽權利帶來不可預料的威脅,例如恐怖襲擊、泄密、社會騷亂和誹謗。這方面的新近事例不勝枚舉,例如倫敦騷亂、茉莉花革命、巴西街頭抗議活動、美國棱鏡事件,等等。這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一樣。
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優劣并存。人類建立社會秩序的動機,就是權衡利弊,趨利避害。概括地說,這個方法就是民主和法治。因此,在看到新媒體所帶來的信息民主之際,我們也要考慮信息法治??陀^地說,由于人類自利的本性,任何人都不會真正主張毫無約束的信息公開、自由和民主。因此,實際的問題其實是如何確立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法治原則。
迄今為止,人類對于信息傳播所持的基本原則是:表達自由,但不能侵犯國家利益、公序良俗和他人名譽權。并由此建立了一整套相關法律制度,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問題是,這些都可以一成不變地適用到今天的網絡世界中嗎?
基本原則應當堅持,但一成不變肯定是不行的。首先,即使不顧個人隱私的要求,全部實行手機實名制,我們對傳統新聞出版機構采集整理發布信息的要求,也必須針對新媒體做出變革。例如原來比較強調一篇報道的整體和細節真實,現在則需要改變為概括的、動態的、演進中的真實。關于自媒體的自我審查義務,也不能完全遵守現在的新聞編輯程序。對于隱私和名譽的界定,也要根據官員、企業家、娛樂明星、專家學者、意見領袖、普通人等不同主體的情況作更加細致的區分。
那么,在大家更為關注的因而也是更為重要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方面,原來的煽動型違法犯罪規定是否足以解決今日互聯網言論產生的類似問題呢?困惑在于,原來的規定可以很方便地制裁極少數危險言論的發布者,而現在如果還這樣做,就需要制裁數不清的發布者和傳播者。這無疑會一方面造成執法成本過于高昂,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劇民眾和政府的對立情緒。
因此,為了維護既定規則的穩定性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首先必須堅持信息傳播法治的基本原則,在審慎、仔細地研究移動互聯網傳播的規律后,再根據目前時代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危險,找出其中危害最大的傳播行為,進行立法約束和司法懲戒。更重要的是,要依據傳統媒體的報道規則和新媒體特點,逐步建立大家公認的新媒體信息傳播規則。這特別應當成為各國法學界和高等傳媒教育和研究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傳媒大學2013傳媒高等教育論壇“新媒體與表達權”分論壇上的發言)
(作者單位:中國記協國內部權益保障處)
(本文編輯:寧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