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瑛
(天津中醫藥大學人事處,天津300193)
近年來,由于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亟需補充師資力量,青年教師的比例不斷上升,成為高等院校教學工作的生力軍。多數院校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達到50%以上,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達到70%以上。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最直接、最明顯的因素。因此,要提高高校師資的素質與水平,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就必須從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問題入手,探尋解決的最佳途徑和策略。以往的眾多成功實踐經驗顯示,以學校為基本單位,立足于本職、本崗、本校的,自主確定培訓目標和培訓內容的校本培訓是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與其他培訓方式相比,校本培訓具有針對性、實踐性、集體性等優點,更適合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
校本培訓在20世紀60~90年代作為師范教育和教師在職培訓的解決策略在英、美等國興起,我國的教師校本培訓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主要在中小學校廣泛開展。高等院校的校本培訓雖然也自發地存在,但是在實踐和理論兩方面都未能走向深入。
高校青年教師朝氣蓬勃、要求上進,但專業知識有待完善,且缺乏教學實踐經驗、缺乏入職前和入職后的師范教育經歷,難以運用教育學理論知識指導整個教學過程,教學能力亟待提高。高等院校強化青年教師校本培訓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校本培訓包括教學觀摩研討、教學專題研討、教學反思等形式,將教學學習活動與研究活動有機結合,為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學習活動和研究活動提供引導,是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校本培訓包括本校教學名師主講的專題講座、老教師的傳幫帶、同行的交流等形式,使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具體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和改進,為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經驗引領,是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校本培訓包括制定和頒布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頒布《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實施方案》;結合學校的發展目標、學科特點、教學環境、學生培養目標等校本情況,編制《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指導手冊》;依靠教學督導制度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把關;健全教師評價制度,包括學生評教意見的反饋、督導專家的意見反饋、教師教學質量情況分析報告等;建立激勵制度,將評教結果與教師職務晉升、崗位聘任、獎懲掛鉤等,為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制度保障,并形成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長效機制,是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校本培訓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為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引領和制度保障,形成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長效機制。
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高校應根據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制定青年教師校本培訓五年行動計劃,包括五年周期內校本培訓要達到的目標、急需解決的問題、校本培訓模式的選擇等內容。
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階段性發展過程(如表1所示)。

表1 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階段與要求
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在不同的工作年限里應該有不同的要求,這就是“三環節”。三環節是指第一年適應、第二年至第三年勝任、第四年至第五年提升。分階段培養使青年教師有了努力的方向,使原本松散型的教學能力培養變得有計劃、有目的[1]。由實際培訓經驗得知,有的青年教師從教第一年就基本達到了第二個環節的要求,因此,不能單純依據青年教師的從教年限來劃分,要依據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實際發展進程來區分。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所應具備的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學習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知識組織和傳授能力、教學活動組織能力、課堂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以及教學反思、監控和改進能力等。針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三環節”和教學能力的具體內容,高校應客觀真實地分析學校的具體情況,確立校本培訓的基本理念,從教師的需求與成長規律出發,有效地設計青年教師的培訓階段和培訓內容,從學校、二級學院、教師自主發展三個層面為青年教師創設更多、更合適的專業引領、理念引導、教學反思、交流研討、合作共享、科研提升、自主發展等空間和渠道,以增強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校本培訓的全面效能。
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針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三環節”,高等院校適宜進行學校層面的集中培訓、二級學院層面的教研培訓、青年教師個人層面的自主學習式培訓三級培訓模式,合理利用校本資源,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穩步提升。
在青年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一個學期之后,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開發現有的培訓資源,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集中培訓,例如專家專題講座和青年教師論壇兩種培訓形式。學校聘請校內、外專家對青年教師進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引導,以自身成才經歷感染、影響青年教師追求高尚的職業道德理想,以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感悟給青年教師教學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導,或是結合校內一些骨干教師、優秀教師的各自優勢,開展一系列有關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專題講座。青年教師論壇是由校內培訓組織者在某一階段培訓即將結束時確定一個主題,讓青年教師充分準備后進行交流,學校要為青年教師開展論壇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相應的指導、評價。
教研活動是針對青年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訓,青年教師通過這種互動式的交流活動來學習他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學校應提供一切機會保障二級學院的教研活動按質按量的完成。教師校內的教研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同課教研式與跨科教研式兩類。同課教研式是指二級學院教研室里面開同一門課的教師按照教學進度集體備課,開課前不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課后由教研室組織開展研討活動,要求上課的青年教師首先發言,學院組織不同學科的其他青年教師參與聽課和評課活動。跨科教研式是指不同學科開展的教研活動,主要是以公開課為載體進行的說課、評課、反思的教研活動。這種方式的培訓活動是在青年教師基本掌握了本學科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開展的,主要目的是拓寬青年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接觸面,不將他們的思維方式禁錮在一種形式上。
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需要學校引導與青年教師個人努力共同來完成,二者缺一不可。實踐證明,在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提升方面,僅僅依靠學校和二級學院的培訓是遠遠不夠的,青年教師的主體性意識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青年教師必須變被動為主動,增強自我提高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學校和二級學院要不斷創新培訓形式,激發青年教師的創造活力和發展潛力。因此,在培訓形式上應由原來的“一人講,眾人聽”為主轉變為專題講座與教師參與分享相結合的“交流互動式”培訓為主,并逐漸衍生出“不同學科背景教師組合”培訓、“骨干教師引領”培訓、“主題研討與師徒結對”培訓、“課例設計與實踐”培訓等多元化培訓形式。
總之,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其學習、實踐兩項活動不斷交替的過程,因此在培訓形式上主要以教學實踐為基礎點,利用各種方式讓青年教師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再從問題出發進行學習,然后再將所學應用到實踐,實現教學能力的自主提高。
[1]許偉,胡慶芳,沈濤,等.校本培訓創新:青年教師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