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旭宏 黃小民
(1.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6;2.浙江省中醫院,浙江 杭州310006)
急診危重病之真臟脈探討
蔣旭宏1,2黃小民1,2
(1.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6;2.浙江省中醫院,浙江 杭州310006)
急診 危重病 真臟脈
脈象是中醫診查患者全身臟腑、經絡、氣血、疾病虛實、轉歸的重要方法,《素問·三部九候論》曰“人有三部,部有九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可見脈診在古代首辨患者生死輕重,再判斷臟腑病變,后了解疾病的虛實和轉歸,所以醫生應首先重點予以診查判斷危重病的脈象。真臟脈是危重病患者后期出現的脈象,其出現的特點是無胃、無神、無根,是病情危重,元氣衰竭的征象,又稱“敗脈”、“絕脈”、“死脈”等。《素問·玉機真臟論》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這些形象地記錄了真臟脈“臟氣敗露”的各種特征和相應臟腑病變的深重,對我們臨床判斷疾病的危重程度有指導意義。余感悟在疾病危重期出現真臟脈跡象,往往死亡率極高,其中部分是心臟器質性疾病引起心力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等所造成的,部分是慢性病臟器功能衰竭所造成的,部分是急性病以致休克、循環衰竭所造成的,不管哪種原因,臨床一旦出現真臟脈說明患者病情進入或即將進入極度危重狀態,但并非已經無藥可救的死證,關鍵及早發現、及早診斷,仍有救治的希望。
《醫學入門·死脈總訣》曰“雀啄連來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真解索,魚翔似有又似無,蝦蝦靜中跳一躍,更有釜沸涌如羹,旦占夕死不須藥”。這記錄了真臟脈的不同形態表現,但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由此我們臨床從真臟脈之無胃、無根、無神三方面來判斷疾病危候。
無胃之脈象以無沖和之意、應指堅搏為主要特征,臨床出現邪氣強盛,胃氣不能相從,而心、肝、腎等臟氣獨見的病情危重征兆。如偃刀脈,脈來弦急,如循刀刃;轉豆脈,脈動短小而堅搏,如循薏苡子;彈石脈,急促而堅硬如彈石。《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谷為本,脈以胃氣為本”。脾胃為人體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元氣雖源于先天,但依賴后天水谷之氣的不斷補充,才能保持元氣的不斷充盛,脾胃之氣充盛,化生有源,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是脈象正常的根本[1]。“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胃氣充足的脈象和緩、從容、流利即為平脈,觀察胃氣的盛衰可知疾病的輕重。“有胃為平”、“胃少為病”、“無胃為死”。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脾居中土,為一身經氣運行之樞紐,脾胃功能強健,則經氣充盈,氣血旺盛,灌溉四旁,諸經脈氣血充足,功能正常,各司其職。《醫宗必讀》曰“陽明者胃也,主納水谷,化精微以資養表里,故為五臟六腑之海”。可見脾胃之氣直接影響人體一身之精氣神,其受納、運化、輸布之功能關系全身經脈氣血之虛實,體現為脈象徐和從容,并隨四時而變,四季平脈“春胃微弦”、“夏胃微鉤”、“秋胃微毛”、“冬胃微石”。而“胃少”和“無胃”反應了病情逐漸深重的狀態。“陽明虛則血氣少”,脾胃氣血生化不足,無以濡養五臟運行一身氣血,后天資養乏源,百病由生。脈象則缺乏緩和輕柔,甚至應指堅搏,此時為“無胃”之脈,臨床多為邪盛正衰,胃氣不相從,心、肝、腎等臟氣孤立獨現,病情極其危重。臨床肝癌晚期或肝硬化患者出現肝性腦病、肝昏迷,意識錯亂,行為舉止失常,言語不清,甚至幻覺、恐懼、狂躁,也可表現出肌張力增高震顫、神經反射陽性等痰熱蒙蔽心神、陽盛風動之象,脈象可見脈來弦急之“偃刀脈”,須緊急予降血氨、促進毒素排泄,糾正代謝紊亂,中醫治療可予以祛痰清熱、息風潛陽、醒神開竅,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或紫雪丹等搶救。如果病情持續進展,患者隨后可出現神志完全喪失,深昏迷,神經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又如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患者,血壓顯著升高可達收縮壓>200 mmHg或舒張壓>130 mmHg,出現頭痛、眩暈、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心悸胸悶等肝陽暴亢、風火上逆之象,脈象可見“偃刀脈”如循刀刃,須緊急予降壓、保護心腦腎等重要臟器,中醫治療可予以鎮肝息風、滋陰潛陽,如鎮肝熄風湯、羚角鉤藤湯等急救。如果搶救不及時,患者可抽搐、昏迷,甚至腦出血、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等危重癥。臨床惡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可出現預激綜合征伴房顫或房撲、室速、室顫等心律,患者可出現心悸胸悶、乏力、面白、肢冷、汗出、頭暈黑朦甚至抽搐昏迷的阿斯綜合征發作等心陽外脫之危候,脈象可見“轉豆脈”如薏苡子累累然,須緊急轉復,維持竇律,中醫急當溫補心陽、回陽固脫,如參附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若救治不當,極易心跳驟停而致死。臨床尿腎功能衰竭毒癥期患者嚴重水鈉潴留,高血壓,心力衰竭,無尿水腫、腰酸腿軟、面色蒼白、心悸胸悶、惡心嘔吐等腎陽虛衰、陽虛水泛之征象,脈象可見“彈石脈”急促而堅硬,須緊急行透析治療、腎移植等,中醫治療可予以濟生腎氣丸、真武湯、右歸丸等溫陽祛濁。但極易因臟器功能衰竭而致死。無胃之脈象均無沖和之象,堅而搏,此為邪氣亢盛,正氣極虛,胃氣衰敗,急當固正祛邪,以期脈平[2]。
無根之脈象以虛大無根、微弱不應指為主要特征,是臨床出現陰陽格拒、即將離絕的危重之候。如釜沸脈,浮數之極,至數不清,浮泛無根,如釜中沸水,是臨床三陽熱極,陰液枯竭之危候;魚翔脈,脈在皮膚,頭定尾搖,似有似無,如魚游水中;蝦游脈,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伴有急促躁動之象,是臨床三陰寒極,亡陽于外,虛陽浮越之危象。脈之根在于腎,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有根之脈,尺脈有力、沉取不絕,“尺以候腎”、“沉取候腎”,尺脈變化是元氣盛衰的反映,故屬于腎,當病情逐漸危重時,尺脈最后消失[3]。元陰、元陽其本在腎,腎陰虧虛則全身津液不足,陽氣煩張,邪熱內蘊,加劇陰液耗損,腎陰無以滋養,導致腎陰枯竭,直至亡陰。腎陽不足則陰寒內生,進而心陽、脾陽虧虛,少陰厥逆,太陰寒化,陰寒內盛,格陽于外,直至亡陽。無根之脈是亡陰、亡陽生命的垂危征象。臨床感染性休克、暑熱衰竭等患者,因邪熱熾盛久留,耗傷陰液,以致枯竭,可出現口渴欲飲、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等臨床表現,脈象可及“釜沸脈”浮數無根,為陰不內守而外脫,津不載氣,氣隨津脫,須緊急補液擴容,抗感染,治療原發病等,中醫急當以生脈散、加減復脈湯等固攝陰液、益氣固脫。臨床失血性休克、慢性疾病耗傷陽氣等患者,機體陽氣大量亡失,陽氣之溫煦、推動、興奮、衛外等功能衰竭,出現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畏寒倦臥等陽氣虛脫之征象,脈象可見“魚翔脈”或“蝦游脈”,脈在膚表,時有時無,為陽氣衛外失司,耗傷殆盡而亡陽,須緊急輸血、補液、治療原發病等處理,中醫急當四味回陽飲、參附龍牡湯、四逆湯等回陽救逆、益氣固脫。無根之脈象表明重病耗竭腎中精氣,或久病及腎,腎氣極度虧損,亡陰亡陽之危候。
無神之脈象以脈率無序,脈行散亂為主要特征,是精氣衰敗,神氣渙散,無以續命之危象。如雀啄脈,脈連連數急,三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屋漏脈,良久一至,如屋漏殘滴;解索脈,脈來乍疏乍密,如解亂繩。精氣神是人生之三寶,是生命活動之動力。《素問·移精變氣論》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可反映人體陰陽氣血之盛衰。《養生三要》曰“聚精在于養氣,養氣在于存神”。若精氣衰敗,則神將不存,故李東垣認為“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有神之脈,應指柔和有力、節律整齊,反映先天后天精氣旺盛。而無神之脈無序散亂,反映精氣亡失殆盡。慢性疾病患者在生命最后階段神志淡漠,神昏譫語、撮空理線、或昏迷不醒、形體羸瘦、氣息微弱、面色晦暗等正氣大傷,精氣耗竭,形神已失之危象,脈象可見無神之脈 “雀啄脈”、“屋漏脈”或“解索脈”,為氣血嚴重耗竭,病情危篤[4],急當獨參湯、人參養營湯等大補元氣,是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無神之脈象表明人體精氣神衰敗,瀕臨死亡之征。
脈象反映機體正邪氣血陰陽之盛衰,臟腑功能之虛實,而真臟脈反映五臟元真之氣敗露于外[5]。“觀其脈證”,“隨證治之”不僅要對病癥詳盡辨證,更要準確識別真臟脈,判斷病情預后,“審病察脈,以決死生”。臨床真臟脈無胃、無根、無神之脈可單獨出現,也可復合出現,都給我們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須緊急搶救,一旦錯失機會,那將是生命的終結,所以及時準確判斷真臟脈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1]汪蕾.淺議 “脈以胃氣為本”[J].河南中醫,2009,29(1):31-33.
[2]梁士朋,艾華.脈診研探[J].吉林中醫藥,2009,29(9):744.
[3]尤大梁.中醫脈診寸關尺分屬臟器理論初探[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0(12):2147.
[4]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546.
[5]宋魯成,孫兆英.絕脈臨床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7):770-771.
R278
A
1004-745X(2014)04-0652-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38
20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