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張治湘
摘 要:從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的基本模式及其運行機制著眼,從國家政府、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自身三個層面,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并結合世界名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管理和運行經驗,提出了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的治理策略。
關鍵詞: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基本模式;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55-03
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要求打破學科之間的條塊分割,促進學科交叉融合。近些年來我國高校也逐漸認識到了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為打破學科壁壘,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創立起各種形式的跨學科研究組織。
一、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的基本模式
根據批準設立跨學科組織主體的不同,我國高校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基本模式:第一類是國家政府批準創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第二類是高校自主創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第三類是高校和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共同創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
(一)國家政府批準創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
這類跨學科組織模式以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實驗室等為主要形式,采用“政府擁有,大學代管”的管理方式,承接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研究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跨學科研究課題。這類跨學科研究組織一般隸屬于某一學院或系,由該學院或系全權組織管理和建設,同時根據科研項目或課題的具體情況,組織相關學院或系參與,是一種比較大型的實體組織,主要包括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2012年教高4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高校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與發展,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1]。到2012年,我國共建成100多所高校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清華大學為例,截止到2012年5月,該校共組建成1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工程研究中心和3個工程技術中心。其中,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有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光盤系統及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汽車工程系有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熱能工程系有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鍋爐及民用煤清潔燃燒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合循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機械工程系有先進成形制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二)高校自主創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
高校自主創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包括高校各類形式的跨院系、跨學科研究組織和獨立設置的跨學科研究中心。跨院系、跨學科研究組織通常是依托于某一學院或系,由該學院或系統籌規劃,聯合其他相關院系的人力、財力、物力參與,是學校的產學研實踐基地。比如在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中建有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和量子信息中心。
獨立設置的跨學科研究中心是跨學科設置的科研實體,它不掛靠于任何學院或系,中心自己統一安排具體事宜,自行組織管理,并聯合相關院系針對某一主題領域的科研課題進行合作研究。比如2006年4月,北京大學建成了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該研究院下設有5個研究中心,開展與高新技術和先進科學相關的跨學科研究[2]。浙江大學于2000年4月正式建成了微系統研究與開發中心,這是浙江大學的第一所獨立設置的跨學科研究組織,該中心的目標是組織微系統領域的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爭取國家重大專項支持[3]。
(三)高校和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創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
這類跨學科組織模式是由某一學院或學科牽頭,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共同創立,大多是與工商界聯辦,即聯辦的研究中心,往往成為大企業的研究基地或校企聯合實體。清華大學截止到2012年8月共建成114個校企聯合科研機構,其中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共設有2個校企聯合機構,分別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北京搜狐互聯網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搜索技術聯合實驗室和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互聯網創新技術聯合實驗室。前者是由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系和北京搜狐互聯網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后者是由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系和騰訊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
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模式除了以上歸納的三種基本模式之外,還包括“211工程”提出的“學科群”,以及2004年教育部為了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啟動的“985”工程二期建設。但“211工程”由于各種原因,經費下撥之后被分散到各個學科,沒有形成核心凝聚力,未能成事。“985”工程二期建設提出要改變科研小而分散的研究模式,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與資源共享,目前正在積極地籌備和建設中,收效各異。同時高校之間還建有“無形的跨學科學院”,這是一種松散的組織,通過跨學科課題、跨學科計劃等將高校的相關科研人員聯合起來共同攻關。
二、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的運行機制
我國從事跨學科研究的高校多數采用的是學院制機構,也就是“校—院—系—教研室”型的學術組織模式。這種組織結構成為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模式的基礎,當前我國大部分的跨學科組織都是建立在原有院系基礎上[4]。
(一)組織管理結構
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在組織管理上一般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隸屬于某一學院或系,由該學院或系全權組織和管理,承接大型跨學科科研計劃和課題,同時組織相關院系教師參與合作研究。依托國家政府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等基本上屬于這種模式。
第二種是依托于某一學院或系,由該學院或系統籌規劃,聯合其他相關院系的人力、財力、物力參與合作。高校自主創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和高校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創立的跨學科組織都屬于這種形式。endprint
第三種是不掛靠于任何學院或系,由獨立設置的跨學科研究中心自行組織管理,自行統一安排相關事宜,并聯合相關院系針對某一主題領域的科研課題進行合作研究。這種組織管理形式依托高校進行跨學科研究,能將大學的人才和設施優勢充分地利用起來。
(二)組織運作方式
我國高校的跨學科研究組織有三種運作方式:第一種是矩陣組織運作方式。這種方式是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種形式,適用于同一所高校組織多個學院、學系(包括實驗室、研究中心、研究所)參與重大項目的跨學科研究工作。第二種是系統或混合組織運行方式。它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或者根據某課題需要建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這種組織形式會根據研究需要和進度來安排研究人員,使實驗設備、人員等發揮最大效用。第三種是松散聯合組織運作方式。獨立設置的跨學科研究組織一般采用這種運作方式,聯合相關院系,系統攻關[5]。
(三)人員結構
我國高校教職工形成了特有的“戶口”編制,即教師按學科或專業結構劃分,隸屬于某一學院和系,大多數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內的成員都是在不改變原來隸屬關系的基礎上,組織起來進行聯合攻關,各類形式的跨學科研究組織一般都由相關學科導師帶頭,組織教師和研究生參與跨學科研究工作。這種人員結構既可以迅速地組織起跨學科科研團隊,又可以充分利用在校研究生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將跨學科科研與跨學科教育結合了起來[6]。
三、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發展的現實困境
從上述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的基本模式及運行機制來看,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基本上可以從事一定規模的跨學科研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承擔了跨學科科研人才培養的任務。但是由于我國高校的跨學科研究組織體系受到現行大學學術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的約束,跨學科研究組織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下面從國家政府、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自身三個層面進行探討。
(一)國家政府層面
1.國家科技管理體制不完善。科技資源配置的約束和協調機制不健全,部門之間溝通不暢,重大科技項目缺乏有機銜接,國家有限的科技資源被分散到各個角落,低水平重復建設多,科技資源利用率低;在重大科技問題決策過程中,專家意見不受重視;科技評價、監督管理機構不完善,對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經費進行評估和監管時,缺乏合理、公正、科學的評價方法。
2.科研經費的投入少且管理體制不健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研經費對高校的投入嚴重不足,并且缺乏明確的經費投入和管理機制。
3.科研投入結構不合理。比如,2006年我國科研投入中基礎研究只占5.4%,遠遠低于其他國家,而這有限的基礎研究投入又多集中在政府科研機構中,高校科技投入明顯不足。
(二)高校層面
1.高校科研資源配置的有限性。在一定歷史時期
內,高校的科研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跨學科研究和單學科研究之間必然存在資源上的競爭。目前,高校實行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還是以相對固化的成熟學科、專業為依據,當新的研究領域不屬于某一學科范疇時,它們很容易被排斥在外,再加上跨學科研究風險大、周期長,致使高校對跨學科研究的投入少之又少。
2.傳統學術組織障礙。高校都追求學術聲譽,而跨學科研究很難找準學科位置,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跨學科研究組織的長期發展。
3.固化的學科專業設置弊端。我國高校現行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沒有設置專門的交叉學科門類,也沒有在目錄代碼和名稱中為新興學科留下發展空間[7]。
(三)跨學科研究組織自身
1.跨學科研究組織缺乏一流的學術帶頭人和優質
團隊。跨學科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必須是享有很高聲譽的某方面資深專家,還要有廣博的學科交叉知識,能緊跟時代前進步伐,同時還要有較強的凝聚力、資源調動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跨學科研究團隊需要合理的專業結構和知識結構,但是,目前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的學術帶頭人在質和量上都偏低,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員水平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我國跨學科研究組織的水平。
2.傳統的考核評估體制不利于跨學科研究組織的
隊伍建設。目前,學術界對教師的考評主要是基于同行評議,研究人員的考評也以同行評議為主,而跨學科研究要比單學科研究難得多,跨學科研究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滲透,短時間內很難取得成果,即使取得成果,也是整個跨學科團隊的集體成果,很難對每個從事科研的教師進行量化考核。
3.傳統的“校—院—系”三級學術組織結構不利于跨學科科研人員流動。在這種學術組織體制下,學科之間的邊界非常明晰,不同學科之間存在壁壘和競爭,教師的“戶口”編制,使教師隸屬于某一學院或系,沒有院系的許可,教師無法實現自由流動,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師從事跨學科研究的積極性。
4.跨學科教育與跨學科科研兩大職能分離。從國內跨學科研究組織的相關資料中不難發現,目前我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把科研放到了第一位,而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只是作為科研的副產品,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將跨學科科研和跨學科教育兩大職能割裂,實質上是對跨學科人才資源的浪費。
四、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的治理策略
針對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建設發展中的現實困境,結合世界名校跨學科研究組織建設與管理的經驗,本人從國家政府、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三個維度,對我國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提出若干對策和建議。
(一)國家政府
1.完善國家科研撥款機制,建立國家實驗室專項撥款基金,加大對跨學科研究組織經費的撥款力度。
2.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拓寬融資渠道,增加國際渠
道、地方渠道和企業渠道,尤其是在政策上鼓勵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和跨學科研究組織的協調合作。
3.建立規范的經費審核制度,做好預算和核算,對已撥經費的使用情況和效益進行嚴格審核監督,進一步支持執行好的,取消執行差的。endprint
4.出臺相關政策,引導產業界積極應用跨學科研究成果,將產業界對高校跨學科研究的期望與高校跨學科科研成果實現良好對接,使產業界和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之間建立良性互動橋梁。
(二)高校
1.高校內部應該構建適合跨學科研究組織發展的
考核評價機制和組織管理模式,加大對跨學科研究組織科研經費和科研資源投入,創新人員流動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學科管理機制。
2.營造適合跨學科研究的組織文化氛圍,使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學術觀點、不同層次的科研人員在一個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圍中,平等對話和交流。
3.高校內部應該設立專門的跨學科研究委員會,由各領域專家和學術大師組成,負責規劃該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的發展,論證、評估和撤銷跨學科研究項目。
(三)跨學科研究組織
1.建立真正獨立運行的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引入國內外知名學術大師作為學科帶頭人,培養一支專職的科研團隊,保留一定比例的科研流動人員。
2.創新跨學科研究組織內專職科研人員的管理模
式,建立內部評估體系,對科研人員在項目活動中的表現和貢獻進行評估,決定去留和獎懲。
3.選擇性地招收跨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大力開展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建立跨院系的導師聘任和兼職制度,實行研究生雙導師培養,對參加跨學科研究項目的學生提供相關的跨學科課程,經學位評定委員會審定之后,頒發跨學科學位。
4.設立專門的跨學科研究生專項創新基金,支持和鼓勵研究生參與跨學科科研項目,切實提升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
若干意見[EB/OL].[2012-03-16].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
301/xxgk_146673.html.
[2]楊周易等.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EB/OL].[2006
-04-06].http://baike.baidu.com/view/299005.htm.
[3]張樂.浙江大學組建微系統研究與開發中心[EB/OL].
[2000-04-20].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
el1/15/20000420/44329.html.
[4][5]張煒,翟艷輝.我國大學跨學科研究現狀及其運行機
制探析[J].軟科學,2003,(5).
[6]張煒.基于跨學科研究的大學學術組織再造[D].杭州:
浙江大學,2001.
[7]程研.芻議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分類中的交叉學
科設置[J].高教探索,200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