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朝
摘 要:同課異構是因材施教思想的重要實施手段,其目的是讓不同的教師面對相同的教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背景、情感體驗建構出不同意義的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賦予靜態教材以生命活力,培養別具個性特色的創造力。同課異構可以分為“多人同課異構”和“一人同課異構”等形式。從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強調“同中求異,異中
求同”。
關鍵詞:同課異構;因材施教;教學手段
“因材施教”是自古以來就倡導的重要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本質是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在個性、智力等方面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活動。實踐證明,因材施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成績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本著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譬如我在講授《聽聽那冷雨》一課時就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導入激趣,別樣風味進情境
課堂導入環節,主要是設置情境,激發興趣,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能盡早介入文本,對文本解讀充滿自覺的渴望和希冀。
有娓娓道來的家常話型,以攫住孩子們驛動的心?!霸谇锾炷阌洃浿惺且环鯓拥漠嬅??你聽到有哪些聲音?讓我們一起走進秋天,感受秋的魅力。
有詩意描述型,激情點燃思維的火花,期望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情感碰撞。
“黃葉舞秋天,楓林如火,金桔飄香,菊花怒放,北雁南飛?!弊屛覀儍A聽一下這個迷人的音樂?看看你能聽到什么?(播放音頻
文件)
也有主題引領型,通過吟誦余光中《鄉愁》詩歌片段,然后由問題引出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他的散文中,作者借助景物的細膩描寫抒發了他作為一個游子的赤子之心,這就是《聽聽那冷雨》。
二、整體把握,感知大概輪廓
整體感知文本環節,在誦讀的基礎上,學生對文本的基本內容和感情進行整體把握,這也是學生個性閱讀的體驗階段。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問題的設計,體現了一定的梯度,也關注了學生智力和個性的差異。這樣的設計是尊重學生的元認知和學習規律的,也關乎學習目標的最終落實。面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教學中要著眼于培養他們對問題進行綜合運用和分析的能力。教師要設計一些思維含量比較高的題目,重在開闊視野,提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中等水平的學生,側重于思維習慣的培養和理解能力的強化。理解和分析是重要的學習能力,是一切能力培養的起點;基礎薄弱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缺陷都比較突出,我們應該先從激發興趣,調動學習興趣出發。教師在誦讀、知識
識記、梳理等方面進行引導,使部分學困生逐步走出學習困難的
境地。
根據同課異構的理念可以有這樣的設計:
1.初讀文本,選出你喜歡的文章中的語句,簡要說說理由。
2.初讀文本,思考作者主要聽了哪兩個地方的雨?在這兩個地方聽雨,作者的感受是否一樣?
3.朗讀文本,體會作者為什么聽到的是“冷雨”?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三、合作激發思維,碰撞產生靈感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自覺滲透這些教育理念。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探究這個環節,探究活動的實效性是學習活動能否深入進行的關鍵。
1.你知道本文出現最多的是哪個字嗎?由這個字你能想到怎樣的情境?
2.究竟作者為什么要選“雨”作為情感的寄托,而不選風或雪。從中又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3.聽聽那冷雨,作者究竟聽出了什么?你又聽出了什么?
第一個問題側重于學生對文本描寫景象的鑒賞,為寫景技巧的體會鑒賞作好鋪墊;第二個問題重在引導學生體會寫景的目的,進行深層次的解讀,能正確把握文學文本的主題;第三個問題是對文本的拓展,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發散思維的培養。
四、課后鞏固,尊重差異,不求發展的整齊劃一,尋求方向的趨同
對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感知和探究的成果,必須要及時進行課下總結梳理,才能夯實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1.本文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句話、一幅畫、一種情感、一份享受、一種啟示……請你就其中一個方面寫一段100字以上的讀書感言。
2.請選用下面的一個詞語:童年、夢想、青春應用一種或一種以上的修辭手法抒發自己的情感(不少于50字)。
3.你有過和余光中先生一樣的雨中經歷嗎?比如,周末放學了,雨很大,父母卻沒有來接你,或者由于一時沖動走出家門在雨中徘徊等,寫出來讓大家共享你的感受。以“我心中的冷雨”為話題,寫一段300字以上的文章。
課后鞏固環節作業設計的意圖是對文本進行再創造性的解讀,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理解作者深沉、廣博的思想境界。片段式寫作也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在具體操作上也緊密結合了教學實際。
總之,同課異構絕對不能僅僅是割裂教學內容和任務,對學生進行分類教學,教師應該在教學的深層次活動中進行個性化教學體驗;在共性中追求個性,通過問題解決建構個性化的教育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唯有如此,同課異構的教學理念才會使教學變得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 山東省無棣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