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良
摘 要:“慕課”正以全新的教學形式和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沖擊著中國的高等教育。大數據背景下,“慕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有機遇也有挑戰。面對“慕課”的沖擊,高校教師應該如何“教授”,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值得每個高校教育者和每個學生思考。
關鍵詞:慕課(MOOCs);大數據;高等教育
“慕課”及“大數據”,以及由此帶來的“翻轉課堂”是目前教育學界關注度很高的熱點詞匯,“慕課”對教育的沖擊正改變著當今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自2013年5月份至今,很多報刊,如中國科學報、中國教育報等紛紛在報道了“慕課”(MOOCs)及對教育產生的深遠影響,“慕課”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場大討論。不到兩年的時間,“慕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沖擊著高等教育模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模式,也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模式。
一、相關概念
(一)“慕課”介紹
“慕課”是MOOCs的諧音,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可以翻譯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在“慕課”中,每門課程都被切割成10分鐘以內的小片段,片段與片段之間有一個小問題穿插其中,學習者在聽課過程中,必須要回答該問題,只有答對才能繼續聽課。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慕課”給學習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影響,學生都被課程內容和呈現的授課形式所吸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有疑問,可以在“慕課”網站上直接提問,一般情況下,都會有老師或者學生助教負責在線答疑,所以,問題會在5分鐘左右得到答復,更直接的是,學生還可以在線與老師交流問題而不需要面對面。“慕課”的出現使得大學教育不再是在校大學生的專利,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投入到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去,真正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二)大數據的概念
大數據(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在規模上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收集、管理、處理的目的,最終能整理成為滿足企業經營決策所需要的信息。
大數據有四個層面的特點:第一,數據量巨大(Volume)。從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到互聯網,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著大量的數據,數據的計量單位從TB級別躍升到了PB級別;第二,數據類型多(Variety)。除了文字、數字等結構化的數據外,更多的是視頻、圖片、聲音等非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是大數據區別于傳統數據的基本特征。第三,處理速度快(Velocity)。信息時代的企業在運轉過程中的困惑已經不是如何獲得數據,而是如何對各種類型的數據進行快速的處理,從而獲得高價值的信息。這是大數據區別于傳統數據挖掘的本質特點。第四、更高的價值回報(Value)。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及時、準確的分析,可以得到支持企業管理和決策有用的信息,給企業帶來更高的價值回報。
二、“慕課”對教師教學模式產生的影響
(一)“慕課”對教師教學帶來的挑戰
大數據背景下的“慕課”對教師授課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慕課”精巧的課程設計使照本宣科和滿堂灌將無立足之地,總的來說,慕課對教師教學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
首先,對授課內容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課程內容必須要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講授知識點的有用性,另外,授課方式要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所以,教師在講授課程內容之前必須先進行深入學習和刻苦研究,對課程內容要了如指掌,并能融會貫通。不僅如此,教師更要了解學生,把握教學規律,將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巧妙地融匯到教學活動之中,帶領學生并和學生一起遨游知識的海洋,并不是老師一人游泳,而學生只是旁觀者。所以,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認可并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在線學習情況要時刻跟蹤并分析、研究,只有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給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其次,“慕課”將課程內容分割成為若干片段,每個片段圍繞一個知識點講解,時間僅僅5~15分鐘,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一籃子”的授課形式。教師對所授課程的知識結構和內容需要非常明確,并能根據課程授課標準和學科自身的特點構建本課程的知識框架,將所要講授的內容分割成一個個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點的內容、難易程度、重要性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等進行詳細說明,以便于學生更有針對性的選擇學習,并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學生在學習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的同時也更好把握知識點彼此之間的關系,最終能將知識點進行聯系和綜合,從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在課程設計方面,不僅要合理分割知識點,每個知識點講解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針對每個知識點,還要精心設計問題與答案,更要及時整理學生學習過程中反饋的信息,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最后,要將“慕課”真正應用于高校教學中,開展“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摸索和探討的問題還很多。例如,怎樣的視頻效果、教學語言、節奏控制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如何恰當地運用教育技術,讓其為教學內容服務?學生自學完教學視頻后,教師在課堂中如何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等等。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翻轉課堂”,中國的教師們任重而道遠。
面對“慕課”的沖擊,高校教師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要潛心于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創新,不斷提高傳授知識的能力和水平。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教學理念的轉變,無疑是高校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慕課對教師教學帶來的機遇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要想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獲得,只能通過課下答疑、作業批改、試卷分析等,其中作業批改和試卷分析獲得的信息未必能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情況,因此對教學過程改進的作用非常有限。大數據數據背景下的“慕課”平臺則可以解決以上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一方面,學生注冊“慕課”是為了保證后續學習的方便性和連貫性,提供的都是真實的個人信息。學生在“慕課”網站平臺學習過程中,“慕課”網站平臺可以自動記錄并存儲大量學習數據,包括每個學生從注冊到學習完課程過程中,每個知識點學習時間長度和周期、暫停的次數和時間長度,提問交流的次數和提問交流的問題內容、知識點掌握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
另一方面,可以對以上產生的數據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用來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發現教學過程的不足,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進和發展。“慕課”可以接收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人注冊學習,不同的人學習進度、遇到的問題等都不一樣,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也就形成了系統化的大數據。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可能產生如此全面和系統的大眾學習數據供分析和挖掘使用。通過分析這些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可以跟蹤學習過程,檢測分析各種經歷和交流對學習的影響,進行學習規律的總結,為構建新的學習理論和學習模型提供依據。另外,用機器學習來分析數據,分析總結每個人的學習規律和大眾學習規律,可以改進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使得個性化定制學習過程成為可能,實現學習內容、方式的動態調整。
通過對學生學習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我們將不僅能對學生的學業表現進行多角度、發展性的評價,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學生未來的發展潛力,可以對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提供參考建議,同時,對企業企業招聘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不得不承認,“大數據,將成為我們下一個觀察人類自身社會行為的“顯微鏡”。”
三、“慕課”對學生學習模式的影響
就學習過程來說,“慕課”通識課程與傳統通識課程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自由與互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是自由。不再有任何心理障礙,想問什么就問,想說什么就說,這就是互動。教師在課堂上雖然也鼓勵學生互動,礙于各種顧慮,真正勇于互動的學生并不多。MOOC課程中,情況完全不同,主動與助教進行互動的學生比例大大提高。
(一)慕課改變了高校學生以往的學習模式
“慕課”的采納,使得學生對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學生學習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和場合,無論在家還是在宿舍甚至是在公交車上都可以打開“慕課”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在線與同學和老師進行問題交流和探討。正常的學習時間在線提問,很快就可以得到在線老師或其他同學的回復。每門課程都有頻繁的小測試,有時還有期中測試和期末測試,學生可以隨時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在這樣的聽課、交流和測試過程中,足以吸引學生聚精會神,不開小差。
“慕課”學習還有著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具有的優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回放或者快進學習內容,為溫故知新創造了條件。另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有針對性的選擇聽課內容,這是傳統的現場教學所不及的。
(二)“慕課”可以更加拓寬學生知識面
慕課的課程范圍不僅覆蓋了廣泛的技術學科,比如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自然學科和工程學科,還包括了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目前,很多慕課課程的學習并不提供學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學位里,學生學習完全是為了獲取一些技能和知識,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更重要的是“慕課”課程都是名校、名師和名課,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聽到來自全世界名校名師的課程,真正是實現了教學優質資源的共享。
四、結束語
“慕課”帶來的教學改革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思考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學習,掌握深厚的專業知識以應對學生在課堂交流時的提問。利用“慕課”進行自主學習具有“零散化”與“專題化”的特點,我們要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引導學生既能根據自己知識結構的盲點,有針對性、查缺補漏式的微學習,又能選定某些學科或專題開展完整性、連貫性的課程學習,而不只是獲得雜亂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知識是我們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鷙遠.慕課_MOOCs_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3):116-121
[2]老松楊等.后IT時代 MOOC 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9):6-8
[3]Welsh H.B. Dianne, Dragusin Mariana. The New Genera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Small Business Institute Journal, 2013,9(1):51-56
[4]姜藺等.MOOCs學習者特征及學習效果分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54-59
[5]劉楊鉞,劉戟鋒.MOOC:傳統型大學面臨的新挑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6-26
[6]朱新武.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3(6):124-126
[7]Viswanathan, 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OOC[J].Frontier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2012,(3):32-40.
[8]“慕課”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與對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