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燕
摘 要:生態課堂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筆者創設愉悅的生態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師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構建和諧的生態系統,使師生之間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關鍵詞:生態課堂;生態環境;生態系統;生態運動;生態監測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這就是我們提倡的生態教育,實現生態教育的關鍵在于生態課堂。
生態課堂是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真正統一的課堂。生態課堂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它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創設愉悅的生態環境
物質環境。電工學科的生態課堂可以安排在理實一體化教室進行,這樣可以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可以采用項目化的教學模式,把深奧的電工知識分成幾個模塊,這樣可以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心理環境。在生態課堂中,教師對學生要平等、民主。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性別不同,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師生互相尊重。只有教師和學生都處在放松的教學氛圍中,才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更生態化。
為了保證生態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必要的制度環境至關重要。生態課堂中的制度可以由師生共同參與制定,制度包含的面要廣,要求要準確。
二、構建和諧的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組成部分要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一)師生互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困惑和失敗的根源就在于,教師忘了上課是師生的共同勞動。因此,教學過程要求師生互動,共同發展。
在電工學科生態課堂中,師生之間互相配合。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講解《磁屏蔽》時,筆者提出問題:磁屏蔽的概念,磁屏蔽的方式。學生課后進行資料收集,上課時要求學生講解分析。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資料收集、整理,提煉的能力。
(二)生生互動。
課堂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活躍的細胞是學生,應該讓他們活躍起來,彼此合作競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因素,讓學生之間彼此影響,不僅提高學習成績,而且增強了交往能力。
電工學科有些題目比較難,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在課堂上可以組織進行小組討論。學生相互交換各自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同時也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電工實驗步驟比較多,數據分析復雜,有時一個學生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整個實驗。這時需要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一個實驗小組,共同設計實驗步驟,完成實驗。通過生生互動,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形成集體意識。
三、采用多樣的生態運動
在電工生態課堂中,各生態組成部分是如何運動的,關系到生態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
(一)多種教學手段有機結合。
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枯燥的課堂充滿生機。在講解《電容器》這一知識點之前,要求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介紹收集到的資料。這樣,同學們對電容器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這樣可以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學生參與的熱情高。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結合,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結合,體現出生態課堂是一個多種教學方式并存的課堂。
(二)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
學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而在學習的時候,不要求所有的學生統一方法。“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讓學生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習電工學科的知識點時,有的學生一個字不漏的背下來,然后去理解;而有的學生先去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話概括知識點。每一個方法都有合理的一面,作為老師不強求學生用哪一個方法。例如在《混聯電路求等效電阻》這一知識點中,一共有三個步驟。理解能力欠佳的學生則一個字不漏的背下來;而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先去理解每一步做什么事情,然后概括出“標點、畫點、放電阻”幾個字,簡單易懂。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最終目的是掌握知識點,體現出生態課堂是一個自由民主的課堂。
(三)改變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生態課堂倡導的活動主體應該是學生。在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理解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在講解《伏安法測電阻》時,筆者引導學生尋找測量電阻的方法,每一種測量方法中誤差是怎樣形成的,以及怎樣減小誤差?學生帶著問題,開始思考,設計電路,分析電阻的測量原理,找出誤差產生的原因。在過程中,小組合作,教師負責督促管理,解釋學生遇到的困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出生態課堂是一個以生為本的課堂。
四、實施合適的生態監測
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從教師一人評價變為多人綜合評價,強調學生是評價主體,建立師生和家長等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通過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使學生發展得到促進。
注重對過程的評價。生態課堂的教學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堂教學活動參與,課后學習反饋等環節,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評價。
注重評價方式多樣化。將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方法相結合,滿足綜合評價的需要,使評價與考試的方法多樣化。
教育大師葉圣陶先生至理名言:“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他告訴我們: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樣,是讓植物生長生成,而不是像工業那樣用模具去鑄造。可見,《電工基礎》的教學也像農業,我們只要準備好土壤、養料,陽光和水分,根據其生長規律,通過辛勤的勞作,一定能使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因此《電工基礎》生態課堂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是一個遵循發展規律的課堂,是一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羅定志.《新課程理念下的生態課堂》[J].浙江: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5,(4):117-118
[2]孫芙蓉,謝利民.《國外課堂生態研究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10):88-89
[3]黃億春.《生態主義課堂教學觀的再思考》[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67-68
[4]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