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瑩
摘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要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如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學習興趣、采取探究式教學模式、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應用情境教學法以及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等模式。在課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種模式并用,實現最佳學習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興趣;提升
新課標明確規定:語文素養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但嚴峻的現實卻使語文在各門學科中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原本魅力四射的語文世界,學生卻不愿去輕叩她的大門。筆者以為,在當今的新課改中,首要強調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對學習能力進行培養與鍛煉,方能循序漸進,漸入語文的佳境。
一、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語文學習興趣
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單單靠課堂教學不足以讓學生得到大幅度的進步和提高,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多加進行閱讀,課上與課下相結合,以期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
有學者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在平時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習慣于機械接受,閱讀習慣較差的現象非常普遍,學生大多數在閱讀時會出現一邊聽一邊忘的情況。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變厭讀為悅讀,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本身含義,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達成情感上的共鳴。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時,可以引用精彩的課前導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綻放的花朵正如人的青春一樣只有一次,曾有多少古今人士為之悲嘆。那么著名的詩人蘇軾是以怎樣的狀態面對波瀾起伏的人生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文去尋找答案吧。這樣的課前導入會給學生留下一個懸念,使學生產生想要立刻深入文章的欲望,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另外,教師還要注意,要求學生課外閱讀,不是一種形式,而是要養成一種習慣和產生興趣。讀書破萬卷,下筆自然有神,只有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二、采取探究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探究型教學模式具體是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題討論中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從旁答疑解惑,輔以內容的深入引導。這一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不但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堂內容,另一方面還可以在探究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機械地講,學生被動地聽,學生對語文提不起興趣,也不能夠將創新能力提升。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逐漸轉換教學主體,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最大程度地忙起來。這樣學生才能夠調動學習興趣,通過設計問題,通過對話將學生的思緒逐漸引入文本,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去。例如,在學習《春望》這首古詩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盡情朗讀,品味詩歌的韻律之妙,激發探究古詩的熱情。再讓學生進行古詩內容的探討,作者望見了什么,望不見什么;我們望見了什么,望不見什么,并提出對古詩的看法。筆者在進行這首詩教學的時候,學生就提出了為什么詩人看見花鳥不開心,反而還會落淚心驚的問題,然后經過熱烈的討論,根據詩歌背景總結出結論,這就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得到興趣激發和進步的最好例證。
三、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這里所指的語文實踐活動是指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開展課外討論興趣小組,小組人員進行創新或者討論。
以《馬說》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組成課外小組,老師進行問題的設置:你有過像文中“千里馬”一樣不被賞識的經歷嗎?你被別人肯定后是什么心情?每人都寫出自己的感受,最后進行文章的選拔,看哪一個小組寫得最感人、最真實。“天涯知音少,世上我最窮。”不被賞識的委屈會激發學生的幽思、才思,產生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能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內容,而不僅僅是作為冷眼旁觀的看客;另外,還會在加深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寫作方面的能力和興趣。
當然,語文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進度和課程內容進行設置。
四、利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
情境教學法是近些年來備受青睞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是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播放,或者是語言營造的方式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能夠在情境的創設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義,從而產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之前播放《開國大典》視頻,讓學生能夠在視頻的感染下感受到這一時刻的榮耀和重要性,一方面培養其愛國情懷,另一方面加深其對文章的把握。這樣的情境給予,能夠使學生得到感同身受的感染,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可以說情境教學法是在語文教學中,最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夠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融入其中,進而推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就要從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入手。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回歸到語文學習中來。將課堂的主體變為學生,打破語文課堂的局限性,這樣才能夠加強學生的語文成長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高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學中創新方向和應用[J].網絡導報,2012(25).
[2]陳建新.關于初中語文教學創新的幾點看法[J].新課程學習,2011(2).
[3]高龍.淺議基于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初中語文教學創新[J].讀寫算,2013(29).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