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光
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我們的生活。教育也是在生活的土壤中發展起來的,這也不會成為“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教師教育意識的轉變是實現數學課堂生活化的關鍵,要對生活中的數學加以研究,實現數學課堂的生活化,為教學生活化創設條件。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中感受美,做到學以致用。
一、教學生活化,體驗數學美
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審美教學,認識到數學美對學生發現數學美會有一種積極價值體驗。比如,在學習《對稱圖形》的內容時,老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與學生的距離較遠、學生難以親眼看見的生活場景,在師生欣賞教師精美的景物中搜集到大量的具有對稱現象的美景,比如“埃菲爾鐵塔”“法國凱旋門”及“北京天安門”等,對這些知識做深入淺出的講解,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學生不但欣賞到美景,還在生活中發現了對稱美,學生對對稱現象加以探究,從而體會到數學及自然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眼光,學會了觀察社會、觀察自然。這樣的審美心理活動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學生的
智慧美感得以啟發,學生的聰明才智能夠發揮。
學生感受到這些美,主要是靠教師對這些美育因素加以挖掘,并進行展示,從而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美。這是數學規律的集中反映,也能夠簡潔、廣泛地展現數學的美。
二、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數學教師要盡可能地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堂練習,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進一步掌握數學方法以解決問題。對這些數學知識加以運用,聯系我們的實際生活,實現對數學知識的內化和問題的解決。比如,我們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我讓學生測量自家的臥室及廚房,并且算出需用的地磚、瓷磚數。再如,學習《比和比例》時,我和學生走向操場,親自丈量并做了比例圖。學完每單元的知識以后,要求學生說出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并結合生活中的主要問題加以研究,并舉例子加以說明,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并且使數學知識得以拓展延伸,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為主,注意小學生自身的特點,不僅要激發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要在課堂教學中對知識正確地傳授,進一步提高能力,將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加深聯系,優化小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4.
[2]王建軍.課程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M].1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08.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