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江
新課程改革正在進行中,也逐漸深入人心,怎樣實現有效教學,首推關注學生的發展,這也是所有教師要面對的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的策略中,教師的有效教學理念及有效教學的策略是極為重要的。反之,當我們有了理想的課程規劃、課程標準及教科書,也只是所謂的紙上談兵。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有效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有助于高效課堂的實現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對所學的知識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礎上,
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加以培養,并促其發展。例如,教師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學生記錄自己所不懂的地方,課堂上帶著出現的問題聽講,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問題,可以對比,找到自己的理解與教師的講解有何差距、對問題的認識角度是否有所相同。當出現不同時,選擇更好的方法;課后的復習,學生可以自己想書本中的內容,通過自己的思路將課堂內容在腦子里再現,最終歸納出幾條內容。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書本例題的解析與推敲,雖然課本上的內容少,所講的例題少,但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師要對每道例題中反映的原理加以研究與分析,對每道例題的關鍵點加以研究。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主要應改變學生的學習觀,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具有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能夠自覺鉆研數學問題,有助于實現課堂高效。
二、激發求知欲有利于高效課堂的實現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過外界獲取到知識信息,多半的信息是靠人的不同感官所得到的。錢學森說過,直觀的教學幫助學生產生形象的思維,形象思維具有某種強烈的情感色彩。
所以,教師要從直觀教學入手,讓學生觀看到動態的演示,學生的直觀感覺更強烈,學生被帶入嶄新的世界,產生出激動、高昂、活潑地獲取知識信息的氛圍。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被老師的直觀演示加以“催化”,達到了較好的效果。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加以“生活化”,使學習與生活相結合,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結合其情節與數據,在精巧的設計中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化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并能夠理解的數學事實,讓學生在有足夠素材、足夠時間的條件下學會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實現了課堂教學高效,師生才能雙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才有樂趣,學生能夠樂學、好學,進一步實現自主地學、創造性地學,為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創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何一紅.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1(08).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