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提問,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激趣。當今的語文課堂提問應在創(chuàng)新、激趣中求得發(fā)展。語文課堂提問應遵循如下原則,方能使師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激活課堂的生命活力。所以,提問要有目的性、提問要有針對性、提問要有啟發(fā)性、提問要有時機性、提問要有全面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專利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讀書,猶如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讀書“無疑”則是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因而他們不能正確理解文章,體會不到文章的“妙處”,“長進”也就不大了。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來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否提好問題,并達到預設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一名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如果提問的質量低劣或不得法,不但起不到積極作用,反而影響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因此,課堂提問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提問要有目的性
所謂目的性是指設計的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教學難點、訓練重點,要問到關鍵之處。有的老師會這樣提問:“同學們,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呢?”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如何回答?可以說答案有無數(shù)個,課文告訴我們的信息很多,任意說一個都可以。課前導入性的提問要精心設計,如果開篇的問題提的好,可以起到綱舉目張、勢如破竹的作用。如,在教學《負荊請罪》一課時,圍繞課題設計了一組問題:什么叫“負荊請罪”?誰向誰負荊請罪?為何負荊請罪?最后結果如何?這一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切中課文主要內容和中心,真正起到一問牽全篇的作用,使教與學雙邊活動目的性十分明確。提問的目的性,還體現(xiàn)在問題的表述要準確、清晰、簡潔,這涉及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和語言風格等問題。
二、提問要有針對性
課堂提問首先應該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了解每名學生的認知水平,正確估計學生的學習起點,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可設計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充分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回答問題。問題一:貝多芬為什么在這樣一個夜晚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問題二:貝多芬走進茅屋聽到窮兄妹倆說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在這樣一個夜晚能創(chuàng)造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對學生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難度不是很大。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回答問題二比回答問題一可能容易一些,因為問題二有一個思維的坡度。所以,我們常說好的問題應該是讓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三、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會有一些教師課堂上問得熱熱鬧鬧,學生答得痛痛快快。如,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課文第一自然段這樣描述:古時候,有一個人,他想要葫蘆。于是,老師問:課文講的是什么時候?誰?想干什么?這三個問題都是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充斥課堂,不僅是一種時間的浪費,更是對生命的浪費,看似活躍課堂,其教學效率是很低的,因此,課堂提問要避免向學生提出沒有啟發(fā)性的問題。
四、提問要有時機性
提問要把握好時機,最好在學生處于“憤”“悱”的心理狀態(tài)時進行,這是具有啟發(fā)意義的最佳時機。此時,學生思維活躍,躍躍欲試,教師把握好這個時機提問,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和解決。
五、提問要有全面性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被幾個班級的學優(yōu)生壟斷,眾多的學生處于陪讀、陪聽的地位,這嚴重影響了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遵循教育公平的原則,讓每一名學生都有發(fā)言、展示自我見解的機會,讓每名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權利。當然,這不是在一節(jié)課上能做到的,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教學時間里是應該考慮到的。其次,在備課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學優(yōu)生“吃得好”,學困生“吃得到”“吃得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還要注意提問的策略,提問時應當面向全體,先把問題提出來,給全體學生思考的時間,然后再指名同學個人提出的,也就“事不關己”了。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課堂提問已不是教師的專利,在提倡自
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產(chǎn)生問題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而教師要注意給學生提供質疑的平臺,教給質疑、解疑的方式方法,使師
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激活課堂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申方麗.小學語文激趣教學[J].教育科學周刊,2013(03).
[2]楊國全.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指導[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5-07.
[3]王穎.談語文課堂激趣法[J].甘肅日報,2009(0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