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姬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充分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就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關注生活,構建生活化平臺,從生活中提煉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積極從生活中尋找素材,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利用生活化的資源學習新知,培養學生的感知與理解能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的,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地學習,掌握新課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利用現有生活資源創設與數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帶入實際的生活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1千米有多長”時,我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沿著200米的環形跑道,讓學生繞跑道用均勻的步子走5圈,并數出步數,然后告訴學生剛才走過的路長就是1千米,使學生對1千米有了一定的直感,再讓學生放學時用同樣的步子估算從學校到家的距離是否達到了1千米。學生借助這樣的生活化資源,獲得了親身體驗,理解了抽象的數量,將數學問題生活化,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學習興趣。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有趣。
又如,在教學“文具店”時,我盡力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室轉移到室外。我帶領學生到學校的小賣部去,學生看到自己熟悉的鉛筆、筆盒、書包、筆記本等價格,個個積極地去了解“商品”信息,學習氣氛濃厚,情緒高漲,踴躍發言:鉛筆每枝5角,1元=10角,那么5角是“半元”,應該是0.5元,每本筆記本3.15元,那么應該是3元1角5分;老師,我發現整數是幾元,小數第一位是幾角,那么第二位應該是幾分,所以尺子每把1元0角6分,應該是1.06元,……是啊,學生對于來自生活中的數學比較感興趣,這些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比我講更易于讓他們接受。因而在下課鈴響后,他們還在為自己的“商品”懂得化為小數而爭著、搶著回答,都想著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說給大家聽。因此,我認為作為老師應鼓勵學生留意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善于提出生活中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會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樂趣,進而想去發現、創造,激活其思維能力,產生迫切學習知識的愿望,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現實生活是數學研究的基礎,而數學是對生活現象、關系、規律的提煉和升華。因此,生活化和數學化的結合,要創設符合數學需要和與學生生活相適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旅游中的數學”時,在租車方案中,教師出示數學信息,師生共有38人,小車:每輛120元,限乘客12人;大車:每輛160元,限乘客18人,怎樣租車最省錢?租車去旅游學生是最熟悉的場景,學生也很感興趣,這樣的數學問題就在他們的身邊,教師抓住這一點,學生得出了好幾種不同的答案,但老師的要求是怎樣租車最省錢?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探究討論,通過列表、對比,知道了要盡量租大車,空位盡量少,這樣才最合算,最后得出一個最省錢的方案。
又如,接下來的購票方案中,方案一:學生個人票每人25元,團體票每人20元,40人及以上。老師讓同學們來選擇怎么買票,花錢少?有的學生根據這次去的人數只有38人,不可能買團體
票,就只能買個人票,但有的同學想:我可以買40張票,多買2張,還是合算。這時,教師抓住契機引導:你們可以通過計算去算一算,最后學生通過計算、對比,得出個人票:38×25=950元,團體票:40×20=800元。學生看了這個答案,異口同聲地說:購買團體票合算。
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熟練掌握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充滿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學、實踐數學,讓學生在富于彈性空間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合作與處理信息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探究和創新意識,
培養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可見學習活動是“眼、耳、手、腦”并用的,動手操作可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多種感官與數學模型的碰撞,在實踐中將生活數學了解透徹。教師放手讓學生動手,讓他們討論、交流、探究,體驗成功,這就是數學的精神。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長度的認識”時,要量各種物體的長度。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化數學過程,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器官的長度來感受、測量。如一個食指指甲寬大約1厘米,可以用它來量較短的物體(橡皮擦、小刀的長度),用一拃長大約1分米,可以用它來量長一點的物體(筆盒、書、本子的長度),開臂張開長大約1米,可以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課桌、講臺、門、黑板的長度)。這樣通過自己身體器官的長度,就能很快地感受出其他物體的長度,從而讓學生明白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我們息息相關。
又如,在教學“認識千克、克”時,要稱各種物體的質量。在教學“千克”時,先讓學生掂一掂(兩袋鹽的質量是1千克,1千克就是兩袋鹽這么重),然后拎一拎(2千克蘋果有多重)。同樣教學“克”,先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是1克,1克就像1枚2分硬幣那么輕),再讓學生掂一掂1個雞蛋、1個蘋果(大約50克)的質量。這樣通過自己的手掂一掂、拎一拎,就能很快感受出物體的質量。這樣的生活化數學過程,整節課下來,學生興趣盎然,毫無倦意。
再如,在教學“對稱圖形的認識”時,通過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體驗“對稱”。把抽象的幾何形體形象化了,而學生在觀察中也發現,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對稱的(蝴蝶、蜻蜓、飛機、天安門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把數學學習變成生活化的數學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充分進行實際操作,不僅探究了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同時也真正體驗到數學知識就是來源于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四、運用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讓學生從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努力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如,在教學完“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學生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我就讓他們利用周末時間把損壞了的門窗、椅子、桌子等,進行修理,學生都知道要斜著釘一根木條,達到固定的效果。這樣運用了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生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愛護公物的教育。
又如,在教學完“利息”后,我讓學生把自己的壓歲錢拿出來,實際操作,自己寫存單,根據利率來算算自己所得的利息,讓自己來當一回真正的儲蓄工作人員,從而讓學生知道把錢存銀行去,既對國家有利,自己也受益。而且此次的實踐活動,還可以是對學生不亂花錢的思想教育,實現教知識和育人的統一。這樣聯系實際的教學活動,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總之,數學教學應該敞開胸襟,把生活擁入自己的懷抱,讓數學成為生活的數學,構建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鏈接與交互,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世界萬物之間的密切聯系。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的聯系,積極創設數學與生活相聯系的情境,架設數學與生活相通的橋梁,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件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并能主動運用數學知識,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