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暢
傳統教學方式是以講授法為主,以教師為主體完成教學活動,問題教學法則要求學生能動性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教學中,首先要明確發問的目的,并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問題。
一、結合生活實際,先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所謂數學意識,是指能用數學的觀念和態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數感。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蔽腋械阶鳛橐幻麛祵W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養成主動地從數量上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習慣,認識到數學符號、公式、圖表是表示、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學生善于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
二、加強動手操作,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和教材中,已經注意了滲透思想
和數學方法。而新課標要求加強滲透的力度,有些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以某種方式讓學生較早地體會或初步了解,使小學生能通過
數學學習活動積累科學思想、方法的感性經驗,逐步形成靈活而縝密、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品質。
三、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
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
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進程中加強實踐活
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樣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
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敢于提問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不敢提問,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沒有問題可問嗎?那也不盡然。而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教育者不當的教學方法,當兒童提出問題時,我們更多的是聽到諸如:“這樣的問題別來煩我!”“你真笨,這種問題也要問”等等。長此以往,兒童的好奇心被壓制了下來,提問心理也消失了,代之的是被動聽從教育者的說教;另一方面是教師的教學觀念的因素。由于一節課只有40分鐘,因此教師要把自己的主導作用發揮到極致,
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大量的問題,教學程序十分緊湊,是不能夠也不可能安排學生提問的時間,即使有這樣的環節,也是蜻蜓點水,一晃而過,沒有實際的效用。這樣的教學,時間一長,學生也就習慣了,課堂上再也見不到學生的提問了。因此,教師要致力于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敢于發問。
總之,在小學數學開放式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提問,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通過對學生問題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才能的發展。只有讓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樂于提問,形成問題解決的學習策略,才能使數學成為學生手中認識現實世界的工具,而不是讓學生成為解決數學問題的“工具”,才能使學生成為創造型的人才。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