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把小學數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驗中獲取數學知識,以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為例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同時讓學生在學好課本內容的基礎上,能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通過體驗獲取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因此有關專家在小學數學課本編排時便把現實生活的相關實例寫進教材,讓數學知識和人們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真正讓實際生活走進課堂、讓數學知識貼近生活。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把大量的生活經驗融入課堂中,讓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交融在一起,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小學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重要性
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逐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便是生動靈活的,而不是干澀生硬的課本知識。如果小學生的數學知識能達到學習—應用—再學習—再應用的良性循環過程,就會激發他們探索知識的動力,對小學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將會使他們受益終身。
二、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措施
1.動手實踐和課本內容相結合
當前小學階段的數學課本在版面設計上可謂獨具匠心,彩色印刷、圖文并茂,但課本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生活色彩和小學生所喜愛的內容,缺少小學生應有的時代氣息。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數學教學既依靠課本又不局限于課本,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去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勇于創新,積極引入生活實際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這一單元時,首先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量出家中茶幾、餐桌、椅子及地板磚等物體的長度和寬度,并計算出這些物品的周長。在講課時先讓部分學生說出測量及計算方法,測量的結果及測量時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討論計算方法的正誤,最后老師結合課本知識對學生的測量及計算方法予以講解。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便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使學生對長度、寬度及周長的概念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并熟練掌握了教學內容,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使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2.生活實例與數學問題相結合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以學生常見的生活實際為例解決數學問題,通過數學知識生活化的應用,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運用能力。比如,學習“加減法混合運算”這一單元時,老師以學生平時乘坐的公交車為例提出問題:車上原有乘客10人,在動物園站有5人下車,6人上車,問車上現在共有乘客多少人?通過這一事例把學生引到新課內容上,會使學生感到原來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了,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這樣就會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使學生把數學知識自覺地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數學知識和故事情境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小學生對動畫故事感興趣的特點,把數學知識融入故事情境中,這樣就可以引起小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如學習乘法運算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喜羊羊班級共有五名學生,用8元班費購買學習用品,每個作業本0.6元,每只鉛筆0.3元,如果作業本和鉛筆的數量相同,請你幫忙計算每只小羊能分到多少個作業本和鉛筆?由于小學生非常愛看《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動畫片,因此他們會積極地參與計算。這樣,通過把故事情境和數學的結合,使學生很容易地學到了數學知識,由于小學生對這樣的教學形式都感興趣,因此學起來也就很輕松了。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通過生活實際學習數學知識并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知識的能力,適當地創設情境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張晶.數學課堂也快樂[J].新課程,2010(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