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燕
新課程提出了“回歸生活,解決生活問題,體現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我們關注幼兒的興趣、生活,注重幼兒的生活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將數學回歸到幼兒生活中去,也能使幼兒數學教育具有更為豐富的源泉和內涵。
一、尋找生活中的數學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不同程度地利用幼兒身邊含有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經驗,使其為教學服務。我引導幼兒數數班上來了幾個孩子,游戲時讓幼兒按照玩具形狀大小分類整理。做操時,讓幼兒說說自己所處的位置。讓幼兒記住家中的門牌號碼、一家人的年齡、父母的電話、家具的形狀、在家中的作息時間等。讓幼兒留意馬路上的車輛牌照、救護電話、紅綠燈時間、商場里商品哪個便宜等。只要我們注意觀察,挖掘幼兒生活中一切有利幼兒數學發展的因素、情景,及時進行隨機教育,就能幫助幼兒輕松理解學習數學概念。
二、生活化的數學課堂
1.教學形式生活化
教學活動的生活化,就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幼兒創設出真實、自然的生活情景,將數學目的滲透在生活情景之中,與幼兒的生活融為一體。如,在進行按圖形逐級分類時,我運用了“圖形寶寶上學去”的故事,請幼兒幫忙找位置。圖片變成了寶寶,標記卡成了班牌、位置,通道變成上學路線,每級分類變成了找班級、找位置。抽象的分類要求轉換成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了幼兒的學習熱情。
2.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學內容生活化就是要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社會這個廣闊的天地之中,引導幼兒運用數學這個生活工具觀察社會。比如,在復習10以內加減時,我就讓幼兒自己決定帶多少錢,然后帶領幼兒來到超市,買什么,付多少,剩多少。其間有的幼兒奔來跑去換了十多樣物品,還有的幼兒先看物品再選購,都反映了幼兒各自的思維特點和購物習慣。幼兒以其各自獨特的個體在學習著數的加減,在體驗著各自不同的購物經驗與樂趣。
3.操作材料生活化
我們緊密聯系生活,讓幼兒操作練習時,選取生活中的實物,讓幼兒在生活化的場景中獲取直接經驗識。如,在學習測量時,我們提供書本、玩具等作為測量工具測量桌子、操場、幼兒身高。幼兒百玩不厭。這些材料比起教師精心制作的道具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激起幼兒的興趣。
三、讓數學回歸生活
1.學習內容的回歸
教師要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中數、量盡可能地變成幼兒熟悉的題材,用幼兒易于理解的來自生活中的道理去理解數量關系,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如,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有幼兒為分玩具而發生爭執。為幫助幼兒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進行了“等分”學習。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和幼兒討論:怎樣分玩具才公平?幼兒通過日常的情緒體驗,知道分得一樣多就公平了。幼兒通過生活經驗的遷移,很輕松地理解了等分就是每份一樣多。教師又提出幼兒有什么辦法能讓“均分”速度加快,幼兒在多次嘗試中探索出一個個輪流分、兩個兩個地分、估摸分等多種均分方法。學習內容的回歸,使幼兒在生活中再次遇到類似問題時,能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2.學習經驗的回歸
知識經驗的積累需要不斷地鞏固運用,才能轉為幼兒自己的能力。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盡可能為幼兒的學習運用創造條件,使幼兒的學習經驗得以回歸。比如,幼兒掌握了測量的方法后,在“我長大了”這個活動中,讓幼兒自己用尺、筆記錄自己和同伴的生長情況。在這樣的活動中融入了數數、統計等內容,既解決了幼兒主題活動中感興趣的問題,又激發了幼兒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數學就在幼兒身邊。我們應該始終遵循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善于發現幼兒生活中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學習數學中體味生活,從而使幼兒的生活和數學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皮軍功.幼兒生活教學論[D].西南大學,201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