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清華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優秀學生活躍的身影,聽到的是他們獨特的見解、合理的分析,他們儼然成了學習的主角。而“弱勢群體”總是靜靜地旁聽,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個局外人,處于被動地位。這樣,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打了折扣,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十分有必要“特殊關照”合作學習中的“弱勢群體”,引導他們走向真正的合作學習。
一、引導預習,提前參與
由于各種原因,弱勢群體的知識結構斷層多,夾生情況多。針對弱勢群體的知識缺陷,我們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指導弱勢群體在課前預習。一開始給出預習提綱,并作必要提示、指導,然后過渡到只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自己讀讀、想想、算算、畫畫,進行一些嘗試練習。在發生疑難的地方打上“?”,查工具書或請教別人,力求對學習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弱勢群體”經過及時查漏補缺,初步感知新知,能夠縮小與優生站在學習新知時的差距,樹立合作探究的自信,增強合作學習的實力,使合作學習更有質量,更有成果。
二、在合作小組的構建上給他們“特權”
小組合作學習中成員的搭配應在尊重學生自愿原則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因素進行組建。對于“弱勢群體”,我在這方面做了“政策傾斜”,因為“弱勢群體”往往比較自卑,他們渴望成功但又缺少機會,他們渴望得到同伴的幫助但又怕被冷落。于是我利用機會找他們談心,從談話中尋找一些線索:他們喜歡和哪些學生玩,他們佩服的學生是誰……在組建合作小組時有意將他們安排在一起。在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磨合期后,我再次找他們談心,從談話中了解他們在合作學習中是否愉快,是否能獲得必要的幫助。多聽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的課堂充滿“人情味”,努力打消“弱勢群體”的心理負擔,讓他們有融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沖動和愿望。
三、在小組交流中給他們“特權”
交流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是將自己的思維成果拿出來與人分享,取長補短的過程,這對于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皆佳的學生來說不成問題,但對于“弱勢群體”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他們想得沒別人快,沒別人多,甚至于腦子里一片空白,因為他們不善于表達,甚至于不知道從何說起。對于這一群體的學生,更需要來自教師和同伴的關心幫助。在小組交流前給予“弱勢群體”一些必要的提示,為他們的交流做一些準備,千萬不要讓他們輸在合作交流的第一步。
總之,教師要對“弱勢群體”予以“特權”,讓“弱勢群體”真正參與,使教育的綿綿細雨不斷滋潤他們的心田,為他們在新課程學習的征途上架起理想的彩虹。
參考文獻:
劉振彩.談小學數學合作學習[J].學周刊,2014(07).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