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友佃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能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提高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
一、內容力求生活化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實際,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數學教學要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學習“時間——認識鐘表”時,讓每個學生說到校時間,每節課時間,從鐘面感受時刻及數字,理解數與時間的關系。讓每個學生說作息時間及自己在家里的作息時間,感受生活中時間的數學。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讓生活走進教學課堂。如,教學“元角分”時,要求學生完成:一本數學書多少錢?一本數學作業本多少錢?買一支鉛筆多少錢?家中一個月水電費用多少錢?到超市調查一下自己喜歡的物品的單價,使學生對元角分有一個具體的概念,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并與我們緊密聯系。
二、教學方法手段生活化
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堅持啟發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學會學習,重視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力。如,一年級“比大小”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動手,一一對應進行比較,得出誰多誰少,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學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時,讓學生動手合作,讓學生表演,說相對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學一年級“第幾”時,組織學生排隊說第幾,哪個出列,說幾個,哪幾個學生出列,幾個與第幾區別哪里?體會基數和序數的區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正確使用基數與序數。給數學找到生活原型,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情境與知識的碰撞中領會數學知識。
三、應用生活化
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促進學生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教學時間“認識鐘表”時,讓學生說生活中不同時間段的整時分別在做什么,一天中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分別在什么時間段播放。課本的知識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融為一體,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增強數學知識的適用性,使數學知識生活化。教學大面積單位“平方千米,公頃”時,學生對大面積單位很難理解,讓學生親手量一量、看一看,體會這樣面積到底多大,增強感性認識。讓學生到廣場或田徑場量邊長一千米的正方形所圍成的面積就是一平方千米,真實感受一平方千米有多大。如果沒有大場地,把小面積擴大,一百個一萬平方米就是一平方千米,一萬個一百平方米就是一平方千米,真正感受到平方千米有多大,體會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三角形時,讓學生解釋為什么生活中很多框架都釘成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為什么柵欄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通過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傳授數學知識自然注入生活內容,運用所學知識為生活服務,數學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真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郭華.評教學“回歸生活世界”[J].教育學報,2005(0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