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皎麗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設置、由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的課程領域。它沒有固定的教材,不能以書面的試卷來考核,需要學校教師依據學情捕捉資源開展活動,多元評價。回顧以往,綜合實踐活動開展得也不少,但常常覺得活動虎頭蛇尾,教師忙里忙外,學生疲于應付,匯報唱唱高調,后續偃旗息鼓。這樣的現象絕對不是“走心”!怎樣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其深入生心呢?筆者做了一些的思考。
一、資源“走心”——從學生的“問題”引發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需要校本開發的課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師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獨立地設計和開發課程。這就需要我們綜合實踐教師具有一雙慧眼,捕捉貼合學生情況的活動主題?;顒又黝}只有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學生才能有興致投入到活動中去,并且有解決問題的迫切需要。
如,我校開展的食堂體驗活動,通過一個學期的體驗,學生對食堂體驗的興趣度下降,做起食堂體驗工作也大不如前了。分析原因,已經熟知熟練的活動對學生沒有挑戰性,學生沒有解決問題的需求感,就不可能有研究意識,更不可能有研究能力的提升。尋找開辟新的食堂體驗之路的問題擺在眼前,不能放棄不做,做就要找到“走心”的新問題。我校五(6)班開辟了食堂體驗研究新問題——雨天就餐問題。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思考實踐,雖然研究最終沒有一個定果,但活動的資源從學生生活中而來,學生能踏踏實實地浸入這資源的研究中去,研究的意識、能力必然如春雨般無聲地增長著。
二、過程“走心”——用學生的“期待”持續
上過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都知道,有了一個好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開始容易,持續難。筆者思考為什么難持續呢?(1)分組了,組多,教師的精力夠不上;(2)各組的研究需要技術、智力支持;(3)組長能力不強,個別組員懈怠。那么教師只有一個,分身乏術,如何督促小隊主動研究、主動尋求幫助呢?在語文教學研究中有個“閱讀期待”,學生在“閱讀期待”的心理下,會持續閱讀,以至知道情節結果。那么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指導教師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期待”心理,促使學生不斷研究,以至活動結束。開展活動時,尋找什么來促發學生的“期待”心理呢?一種,當然是研究產生的問題,學生會在解決問題的需求下產生一種對結果的期待心理;另外一種,動手制作、品嘗類活動往往對那些不善研究、懈怠研究的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引發“期待”心理的導火線。
如,“桂花”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搖桂花、研究桂花、制作桂花糕。研究桂花的問題是學生在實踐中產生的,學生研究的興趣和解決需求由內而自發的,在這種“期待”中,學生有了主動研究的狀態。同時,制作桂花糕活動的期待感始終維持著學生的興趣點。如此一來,活動的過程也就“走心”了!
三、評價“走心”——以學生的“視角”評價
1.評價專注,階梯突破
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評價“走心”就是不對學生一次活動提多方面的要求,而是就某一兩方面進行詳細具體的評價。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評價中,逐步明確參與活動的各方面要求。這樣逐一、專一的評價,不會給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以負擔,同時也對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提出十分詳細具體的要求,學生也能深入了解,記憶深刻。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與眾不同,評價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依據學生的情況,制訂臺階式的評價要求,這樣學生才能在這樣的評價中找到自己的目標,進一步發展自我。
2.自我評價,反思成長
由學生自評,讓學生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調節自己的探究活動,積極地把評價要素納入到自己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而逐步形成和提高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調節、自我評價的能力。有效的自評能讓學生正確看待自我、樹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達到自評中反思,反思中收獲,收獲中成長,成長中再反思、再提高的理想效果。
3.團體競賽,組內互評
評價是一個教育過程,因此在自評的基礎上,我們鼓勵學生評價同學,既是由于同學間平等的地位,使得評議的結果較易被評議者接受。又是因為學生互評,它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他人之長處和自己之短處,學會在活動中辨別是非,進行自我完善,促使他們共同進步。
組內互評之前,團體的競賽評價也是非常必要的。組與組間的競賽,使得組內研究能力強的學生對自身有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激發組內責任心強的同學督促組員共同研究,保證小組開展活動的參與度。
評價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研究能力上的問題,激勵其進一步提升研究力。這樣“走心”的評價才能實實在在地起到促進的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的產生既適應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的確,綜合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發展是綜合性的,只有“走心”的活動才能充分給予學生發展的平臺,讓學生的能力充分提高。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