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金鳳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學中應加強引導,形成大語文觀,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從而真正走進文本。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談幾點認識。
一、創設積極的閱讀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是否感興趣,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和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情境,激起學生閱讀興趣與動力,學生才能愿意閱讀并與文本實現對話。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我采取故事導入、游戲激趣、多媒體展示、才藝會演等方式,增強了閱讀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如,教學《詠鵝》時,根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動畫特別感興趣,我在教學中及時出示課件,讓圖、文、音并茂,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對詩的意境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和深刻,有效地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
二、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閱讀的中心是學生。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提供一定的參考文獻資料,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給足學生閱讀的時間與空間,要讓學生自己閱讀并會閱讀。通過閱讀文本,有自己的思考與獨特體驗,課堂中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真正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教學中,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關鍵。首先,讓朗讀和默讀相互結合,對于提升閱讀能力有重要作用。朗讀有利于學生直面文本,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而默讀能讓學生對文本和情節有更深的感受、理解、思考。在教學中,需要將朗讀和默讀二者有機結合,視學情采用適宜的閱讀方法。其次,教師應該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小組學習中充分表達出所思、所悟、所疑、所惑,然后再讓他們自由研討。經常做這樣的語文閱讀訓練,注重“授之以漁”的方法,就會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能夠從正確閱讀中終身受益。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引導,形成大語文觀,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這樣,閱讀教學才會更優質、更高效。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