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杰
一、傳統識字方法“文化缺失”
1.歪解漢字
生:我這樣記“麻”字,廣場上放著兩根木頭就是“麻”。
生:我記“獻”字,“南方有一只獵犬”。
2.肢解漢字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是怎么記“媽”字的?
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記“媽”,左邊是“女”,右邊是“馬”,合起來就是“媽”。
生2:我是這樣記的,把“好”右邊的“子”換成“馬”,就可以了。
3.俗解漢字
這個碧字,我們可以這樣記“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塊石頭上”。
人在云上走——“會”,牛過獨木橋——“生”。
“愁”字,“禾”指糧食,“火”就是生火,沒有糧食生火做飯,心中放不下,怎能不愁?
有的老師在教學“餓”時說:“我”沒有“食”物;教學“鵝”時說是“我”家養著一只鳥。
歪解、肢解、俗解都是為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這些辦法也未嘗不可,只是充斥著技術味,缺少了人文味。我覺得,識字教學應該在此基礎上往前走一步。漢字本身還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根,對一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教識字不光是教給學生一種工具,還要激發學生熱愛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傳承民族文化,讓學生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
二、“文化識字”植入文化基因
文化識字的目標一是讓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初步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感悟漢字的表意功能;二是在文化識字過程中感受識字的趣味與快樂;三是初步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熱愛漢字,產生主動學習漢字的愿望,在學生心田植入文化基因。文化識字的一般策略有:
1.追根溯源
《認一認4》“臥”是一個較難認的字,在教這個字時,我出示“臥”的“甲骨文”和“小女孩側臥的圖片”,讓學生比較比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聰明的學生就會發現,“甲骨文”“臥”字的上半部分就像是小女孩的頭,下半部分就像是小女孩的身體和手。然后再出示漢字“臥”,告訴他們左半部分的“臣”就像是小女孩的頭,右半部分的一豎一點就像是身體和手臂,表示人躺著。這樣學生就會很形象地記住這個字。
2.展開聯想
教《認一認5》中的“瓜”字時,我出示了“瓜”這個字和一幅圖,并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每個筆畫像什么。這樣圖片印在孩子腦海里,字也印在孩子腦海里了。
瓜
3.造字游戲
教《認一認4》的“立”字時,我先讓幾個小朋友站在前面像一個威武的勇士那樣站立著,接著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他們站立的樣子,再請幾個學生當一當古人上黑板造一造“立”字。
他們造的字還真跟甲骨文差不多。最后告訴孩子們怎么演變成現在這個“立”字的。這種游戲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
4.猜猜字謎
教《認一認3》的“日”字時。我說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王安石,他給他的朋友出了一個字謎“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彼呐笥岩埠苈斆?,沒有直接說出謎底,以謎對謎“東海有條魚,無頭又無尾,更除脊梁骨,便是這個謎?!蔽乙贿呎f,一邊板書給他們看,讓他們猜猜是什么字。學生非常感興趣。
5.講述典故
教《識字4》的“田”字時,我給學生講了個典故。新婚之夜,蘇小妹給老公秦少游出了一道題,說猜出來了就入洞房,猜不出來就罰在門外站。蘇小妹說:“兩日齊相投,四山環一周,兩王住一國,一口吞四口。”秦少游怎么也想不出來,只好去請教蘇東坡。蘇東坡知道事情的經過后,便把桌上盤里的一條魚用筷子先夾去頭,又夾去尾,用筷子指著魚的中段說:“你看,這是什么?”秦少游看了一下,一下子明白了。學生也恍然大悟,原來“田”字里還藏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呢!
6.詩化漢字
在教《秋姑娘的信》中的“心”字時,我一邊范寫,一邊吟起了唐朝詩人的一首詩“細雨灑輕舟,一點落舟前。一點落舟中,一點落舟后。”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漢字的形體美和詩意美。
7.情境表演
在教《升國旗》一課的“我”字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我”字,并從中找出一個我們學過的字。學生找到了“戈”字。我出示了一張圖片,并告訴他們“我”其實是古代的一種兵器。
古人打仗的時候,手拿“我”這種兵器,并吶喊助威,他們個個喊著“我,我,我”。慢慢地“我”就指你我的“我”了。然后,我讓學生手拿鉛筆,告訴他們前方是敵人,我們給自己助助威,他們個個喊著“我我我”。連下課都做著古代武士的動作,嘴巴里喊著“我我我”。
文化識字,讓我們的識字教學有了根基和力量。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成為“漢字”學家,而是滲透漢字文化,傳承文明,讓更多的學生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我還推薦孩子閱讀《文字的奧秘》系列叢書,觀看大型電視藝術教學片《漢字宮》。這些做法讓漢字更加親近學生。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