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靜
近年來,經常聽到“有效”一詞,“有效備課”“有效教學”“有效作業”等等。2014年3月16日,我參加了長豐縣小學數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聆聽了來自莊墓中心校孟老師和柘塘小學李老師的同一課題《長方體的認識》公開教學,感觸良多。兩位老師的課均體現了一個理念:有效。
一、導入有效(以李老師教學片段為例)
片段:
師:這節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魔術袋,里面有很多物體。你能從中摸出一個長方體嗎?(請一個學生摸)
師:其他同學想不想摸?在你們身邊都有一個魔術袋,請小組長幫忙,讓你們組內的成員從中摸出一個長方體來。(學生有序地動手摸長方體)
師:不錯,摸得真快,感覺還真靈。
師:同學們把自己摸的長方體高高舉起。(同時,從魔術袋中拿出一個乒乓球)這個是長方體嗎?
生:不是。
師:大家都摸對了,能不能把你們摸長方體時的感覺或成功的經驗,和大家說說?
生反饋。
師:剛才同學們摸長方體時的感覺其實就是長方體的某些特征。咱們這節課就來學習長方體的特征。(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感觸: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有效,更具有藝術性。當時,教室里有22名學生,學生手中并沒有學具,如果老師直接將學具發下去,會顯得過于單調。采取讓學生摸長方體,淘汰乒乓球、鉛筆等物品,這本身就是對長方體特征的一個初步感受。因此我認為,如此自然地引入課題,不僅使學生印象深刻,有切身感受,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二、教學環節有效
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與環節設置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精髓:
1.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在能力方面所得到的提高。
2.合理安排課堂流程。教師在精心預設教學流程的同時,都能考慮到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并考慮好相應的應急措施,調控課堂教學向著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向推進。
3.靈活選擇教學方法。雖然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但兩位老師明察課堂、適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合作有效(以孟老師教學片段為例)
片段:
師:同學們,剛才的長方體框架幫助你們理解,你們想不想自己做一做呢?
生:想!
(教師發放學具,學生分組操作)
師:先想一想怎么做?做成什么樣子的?
學生聽了老師的話,開始思考,一段時間后,開始動手操作。
感觸:這個小組合作安排恰當,幾句提示語,將學生發散的思維一下子集中在做什么、怎么做兩個核心問題上,使學生的思考有了焦點。這個合作學習,使學生很快做出長方體框架,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
四、板書有效
板書是教學的書面語言,能喚起學生注意,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靈感,提高教學效果。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李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設計了一個立體板書:
感觸:這個板書非常的形象,既與本節課內容緊密聯系,又為學生認識長、寬、高提供了方便。結合板書,老師還提問:前面的這個面是由哪幾條棱組成的?上面的、下面的呢?這還為后面學習長方體表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謂:“一個板書,多種功用”啊!
五、評價有效
兩節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老師們到位、精煉的評價:“速度真快、手感真好”“會動腦、會思考、會動口”等等。當一位女生正確將12條棱分組時,李老師和她握手,表示贊賞。當一位男孩回答出“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時,李老師也和他握了握手,對他說:“握手不代表我贊同你的觀點,而是因為你為我們的課堂創造出了不同的聲音。”這么一說,既讓男孩明白他的答案有問題,又很好地保護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這樣的評價是需要的,也是富有藝術的。
怎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通過兩位年輕教師的課堂教學,我深深體會到:只有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在創造中學習,學生才會真正地理解知識,提高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有效教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