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曦+余樂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簡介:黃曦,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財經學院講師,碩士;余樂,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財經學院副教授,碩士。(廣州/510091)
*本文系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十二五”第一批科研項目“整體視角下高校知識管理實施策略研究”(2012KY06)的研究成果。
摘 要:文章對A大學知識管理活動的影響動因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影響高校知識管理活動的20個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這20項因素可以歸為4類:文化因子、制度因子、技術應用因子和硬件投入因子。
關鍵詞:知識管理;高校;因子分析一、引言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被看作組織發展的關鍵資源,因而知識管理被組織視為提高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內容。作為知識密集型組織的高校,被視為知識的生產源、集散地和需求者,高校的發展急需要知識管理的支持。因此,高校實施知識管理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知識管理是在現代計算機及信息技術和知識管理理論的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延展而來的一個課題,它關乎高校如何有效的獲取、共享、創新和運用知識資源,從而不斷優化升級高校的價值鏈;通過知識管理使高校能夠發揮知識的杠桿作用,使其他資源能更發揮各自的效力??傊?,對于高校而言如何實施知識管理是其面臨的一個重要的也是現實的課題。為了更好地實施高校知識管理,有必要了解影響高校知識管理活動的動因。影響高校知識管理活動的動因是什么便是本文要著重研究和探索的。
二、文獻回顧
高校知識管理其實就是高校管理者對存在于高校內部和外部的知識的管理與利用。其管理對象包括高校的內部知識也包括高校與各種外部機構產生關系而相關的知識。[1]高校知識管理的目的是通過將各種知識和智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最終實現將這些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和競爭力。[2]高校知識管理的核心是知識共享,通過共享知識利用集體的智慧來提高高校創新力。[3]從流程上看,高校知識管理是高校對知識識別、獲取、存儲、整理、加工、學習、開發、傳授、轉讓、生產、創造過程,以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共享流動,以便提高高校發揮集體智慧水平和創新的能力,以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4]高校知識管理的內容十分龐雜,一般意義上講,高校知識管理內容主要包括:知識資源的積累和擴充;知識共享和交流的知識管理平臺的建立;知識共享和交流的文化氛圍的培育;知識交流共享的激勵機制的建立;知識資料的有效利用和不斷創新。[5]從功能上看,高校具有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大功能,因此在知識管理內容方面包括對教學過程的知識管理、科研過程的知識管理和服務社會過程的知識管理。[6]從知識分類上講,高校知識管理的內容涉及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知識。[7]
對于知識管理的研究視角很多,有側重技術管理研究的,有側重行為管理研究的,也有兩者兼顧的,因此就有了知識管理的技術學派、行為學派和綜合學派。[8]而對于什么成為知識管理活動的影響動因的研究中,汪克強、古繼寶認為組織結構、企業文化、管理技術是知識管理系統的三大支持系統。[9]莊越、王開明認為知識管理成功在于:營造企業知識環境,創建企業知識庫,開放的企業文化和全新的價位觀,領導層的支持和管理目標的明確。[10]王春總結出了知識活動機制的三要素即信息技術、企業文化、組織結構。[11]徐英分析總結了影響知識管理效果的知識管理構面主要有:領支持力、人力資源、組織結構、基礎設施和組織文化。[12]
已有文獻重點闡述企業或一般組織的知識管理影響因素,而本文重點希望探索高校知識管理的影響動因。本文調查A大學的教職員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高校工作者的知識管理活動的認知,希望通過本研究發現高校知識管理中的影響動因,并為其改善提供建設性意見。
三、研究方法與過程
1.問卷設計
為了探索高校開展知識管理活動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參考了劉武成[13]、徐英[14]、王春[15],以及韓維賀等人[16]在量表設計方面的成果進行了問卷設計并展開實證分析。問卷是采用具有較佳內部一致性的李克特5點量表法(Likert-type Scale),將高校知識管理活動影響因素的問卷設計為包含20個條目的量表,如表1所示。表1 高校知識管理實施情況調查問卷
2.問卷調查
筆者于2012年9月-10月對來自A大學的教職員工發放問卷157份,收回問卷147份,回收率為93.6%,剔除問卷中題項選擇有缺失的的問卷后有效問卷142份,有效問卷率為90.4%。統計研究工具為SPSS13.0。
四、實證研究
1.樣本分布與特征
本文對被調查者的性別、學歷、職稱、職位、所在部門、工作年限以及對知識管理的了解程度進行了頻數統計。按照有效數占總數的百分比統計顯示:被調查者男性占38%,女性占62%;被調查對象的學歷基礎是大專占6.3%,本科占56.3%,碩士占35.9%,博士占1.4%;被調查者的職稱分別是正高占2.1%,副高占19.7%,中級占33.8%,其他占44.4%;被調查者的職位分布是教職員工62%,中層管理人員占13.4%,基層管理人員占24.6%;被調查者所在部門的分布是教學部門占49.3%,教輔部門占22.5%,管理部門占28.2%;被調查者對知識管理的了解程度分布是21.1%比較了解,66.9%一般了解,12%根本不了解。
2.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是關于量表條目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它按照均值進行降序排列。其中“學校為教職工均配備計算機”和“學校有基于互聯網或內部網的論壇”的均值高于4,這兩項屬于知識管理的硬件投入因素,說明被調查者認為這方面是影響A大學知識管理實施的最重要因素。而除了“學校設計專門的流程促進部門的知識交流”以外的17項的均值都在3.0-4.0之間,說明這些項目被訪者認為比較重要,它們反映了學校文化、制度、技術和硬件因素。而“學校設計專門的流程促進部門的知識交流”的均值只有2.93,說明被訪者認為此項沒有那么重要。而從條目標準差來看,0.8以上的分值分布比較散,說明大家對于不同影響因素的認知存在偏差,這也說明了即使是高校工作者也對于知識管理沒有達成一致的認識。表2 量表條目的均值與標準差
3.信度分析
為了了解問卷的可靠性與有效性,要做信度檢驗。在李克特態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檢驗方法為“Cronbach α”系數及“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在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或相關期刊中,α系數的使用率甚高。[17]因此,本論文為了驗證樣本數據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利用Cronbach α系數進行信度檢驗。
根據大多數學者的觀點,一般認為總量表的信度系數如果大于0.9,則表示該量表的信度甚佳;若在0.8一0.9之間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0.7一0.8之間就應該進行較大的調整;如果信度系數小于0.7,就必須重新設計。但如果是針對總量表中的分量表而言,其信度系數最好要大于0.7,不過在0.6至0.7之間,也還可以接受。[18]本研究中各條目間的總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數為0.93(見表3),大于0.9,說明量表信度非常好。
4.效度分析
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是指測驗或量表內容或題項的適當性與代表性,即測驗內容能反映所要測量的心理特質,能否達到測量所要測驗的目的或行為。[19]內容效度采用邏輯分析與統計分析結合評價。從邏輯分析來看,內容效度高低取決于題項取樣的代表性程度,這主要是依賴專家對取樣適應程度的分析而定。如果專家評價認為量表題項對于欲測量的構念有很高的代表性,就可以認為量表的內容效度高,反之則低。[20]本研究采用“量表評定法”來驗證內容效度,邀請2名管理學博士、1名統計學博士和1名管理學教授試填,20題項都得到80%以上的同意百分比。而且從調查結果來看,66.9%的測試對象對知識管理有一般性的了解,21.1%的測試對象對知識管理是比較了解的。統計分析采用單項與總和相關分析法來評價,也就是計算每個條目得分與條目總分的相關系數,根據相關系數顯著性來進行判斷,相關系數的顯著程度越高,量表效度越好。[21]如表3所示,對各條目和條目和進行相關分析發現,量表中的條目與條目和都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邏輯分析和統計分析都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表3 條目與條目總和的相關系數
5.因子分析
為驗證20個條目能否進一步轉化成具有概念化意義的因子,本文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因子分析方法,因子旋轉方式采用最大方差旋轉法(varimax),并將特征值大于1作為因子提取的標準。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使用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來檢驗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9(大于0.8很適合),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統計量為1757.818,相應的P<0.0001, 說明量表收集的數據可以進行因子分析。采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3.0進行分析,結果提取如表4所示的四個因子作為進一步概括不可觀測的“潛在變量”即“A大學知識管理活動的影響因子”。[22]表4 量表條目的因子分析
(續表4) 注:因子提取方法為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轉方式采用最大方差旋轉法。
這四個因子分別被解釋為制度因子、文化因子、技術應用因子和硬件投入因子。這四個因子概括了20個問題的量表。制度因子主要包括:P6.學校各部門能有效的協調,P7.學校的管理層次扁平化(即層次少),P8.學校有取得和發現知識的流程,P9.學校的組織結構有利于知識的傳播和共享,P10.學校設計專門的流程促進部門的知識交流,P11.學校有針對不同層次教師的在職學習培訓制度,P12.學校建立有效的崗位輪換制度,P13.學校建立對創造性貢獻的獎勵制度,P14.學校有促進知識共享的激勵機制。被這些條目解釋的制度因子主要體現在知識管理制度與組織結構對知識管理的支撐作用。文化因子主要包括:P1.學校倡導學習,P2.學校鼓勵創新,營造開放和信任的工作環境,P3.在知識共享中教職工高度參與度,P4.學校尊重教職工的不同建議,P5.學校贊賞團隊精神。被這些條目解釋的文化因子說明被調查的教職員工認為組織文化是影響知識管理的重要支撐因素,知識管理必須依賴文化才能從根本上得以構建。技術應用因子主要包括:P18.學校建立了知識庫,以滿足員工的知識需求,P19.學校建立了知識地圖,以展示知識資源的聯系,P20.學校采用知識挖掘、檢索分類技術。被這些條目解釋的技術應用因子說明被調查的教職員工認同技術是知識管理活動的工具和實現手段。硬件投入因子主要包括:P15.學校為教職工均配備計算機,P16.學校有基于互聯網或內部網的論壇,P17.學校有先進的信息系統來輔助員工的工作。被這些條目解釋的硬件投入因子說明教職員工們認為學校必須有一定硬件投入才能實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最終的知識獲取、傳遞、共享與應用。
這四類因子共解釋了總方差的67.327%,其中制度因子解釋了總方差的20.6%,文化因子解釋了總方差的18.618%,技術應用因子解釋了總方差的17.094%,硬件投入因子解釋了總方差的11.016%。至此問卷設計時進行的A大學知識管理實施過程中的影響因子的分類假設基本得以驗證。
五、研究結論
在前人的理論研究和量表設計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影響高校知識管理活動的20個因素。通過對A大學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這20個因素可歸為4個因子,本文將其命名為:文化因子、制度因子、技術應用因子和硬件投入因子(如圖1)。這幾個因子共同影響著高校知識管理活動的進程,高校要更好的開展知識管理活動需要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圖1 高校知識管理活動影響動因
首先,要營造大學應有的知識共享與創新的文化氛圍。高校理應營造起一種“尊重知識、共享知識”的文化氛圍,實現“知識共享”和“利益分配”的有效結合,只有這樣知識共享行為和知識創新才能在高校中真正實現。[23]為了營造這種文化需要學校領導的支持;要促進學習型組織文化的建設;在高校中普遍營造團隊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圍;同時要推進學術批判,學術寬容,鼓勵學術爭鳴。
其次,應該建立起支持共享文化實現的制度平臺。在高校中,科研工作和知識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是需要研究人員和高校教師們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才有可能完成的。這些付出甚至不能僅僅用薪水來補償,而知識共享卻可以輕松的實現“免費搭車”。所以如果不在制度上明確規定如何補償有關人員的付出,那么知識的傳播和共享就只能被“待價而沽”。從實際情況來看,高校往往重視特殊人才的發展,這個無可厚非;但忽視對知識共享行為的激勵卻極不利于高校的長遠發展。[24]那么在組織制度方面,需要建立柔性化、扁平化和網絡化的學習型組織來促進知識的交流與創新。同時成立知識管理專職機構,設立知識主管,使知識管理這個系統工程能有專門部門和專人管理。而在組織機制方面,要將知識共享的激勵機制、知識共享收益機制、知識壟斷的限制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結合起來,保障知識工作者的利益和激發他們的工作動機。
第三,應該建立知識管理的硬件及軟件支持系統,并強化技術應用。知識管理的實施必須有先進的知識管理系統來支撐,包括各種軟硬件的投入和技術應用與推廣。知識管理涉及知識的識別、獲取、組織、存儲、共享、應用等環節,這些環節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技術推廣應用。例如,建設數字化校園;建立規范方便的知識共享操作方式;發展校外知識網絡;引進針對知識管理不同流程的技術手段和方式(如數據挖掘技術、群件技術、文獻管理技術,存貯結構技術等)。[25]
參考文獻:
[1] 丙國強,邱鳴.大學知識管理中的觀念創新[J].江蘇高教,2001(5):25-27.
[2] 周九常.試論高等院校的知識管理[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1):1-4.
[3][5][23] 張旭.論高校實施知識管理的有效策略[J].理論導刊,2007(10):112-113.
[4] 劉萌芽,李妮.論高校的“知識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44-46.
[6] 莊薇.我國高校知識管理的實踐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8.4-6.
[7] 汪懌.大學知識管理初探[J].遼寧教育研究,2005(3):27-29.
[8] 徐向藝,辛杰.企業知識管理[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50.
[9] 汪克強,古繼寶.企業知識管理[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5.21.
[10] 莊越,王開明.企業知識管理成功因素研究[J].價值工程,1999(S1):154-158.
[11][15]王春.基于知識管理的新服務開發影響因素分析研究[D].重慶: 重慶大學,2007.43.
[12][14] 徐英.中小企業知識管理影響因子實證分析與應用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
[13] 劉武成.工程設計項目知識管理影響因子實證分析與應用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16] 韓維賀,李浩,仲秋雁.知識管理過程測量工具研究:量表開發、提煉和檢驗[J].中國管理科學,2006(5):128-136.
[17][19] 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63.
[18][20] 侯俊東.非營利組織感知特性對個人捐贈行為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86.
[21] 柯惠新,黃京華,沈浩.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363.
[22]余樂,黃曦.物業服務企業知識管理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2):79-85.
[24] 夏桂華,金濤.知識管理在提高高校核心競爭力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
[25] 蔣云爾.企業知識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2.68.
(責任編輯 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