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福鑫
(天津市北辰區辰昌路小學 天津 300134)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實現科教興國,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必須“從娃娃抓起”。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科技教育是實現科教興國偉大目標的奠基工程。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能力、創造思維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了解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發展。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學生各種素質在學科課程培養中的有機聯系,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自然科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進行科學自然觀的啟蒙教育。通過教學有關動物、植物等知識,開展養蠶種植活動,使學生感悟生命,讓學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通過指導學生做各種觀察記錄,使學生領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質都在永恒變化,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尊重他人的精神。
探究式學習作為科學課學習的一種基本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越來越多的教師去實踐。學生的主動精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潛能的充分發揮,要求教師要創設和諧環境和問題情境,注重實踐過程、研討過程、課外延伸。
《小學科學課堂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途徑,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在當前的科學課堂教學中,筆者越來越感覺到,探究式學習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方法的過程,而實驗探究作為一種主要的探究學習方式,在新課程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例如,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科學《水珠從哪里來》一課中,探究的問題是“水珠從哪里來?”要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分析假設、尋求證據、修正假設”,經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對水珠從哪里來做出盡可能多的解釋。由于學生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可能會依據原有的經驗從多個角度進行質疑和分析,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不斷質疑和進一步觀察活動獲得更多的證據,從而幫助學生修正、完善原來的假設,或者提出新的假設。本課的探究活動最后可以提出“空氣中是否有水蒸氣?”、“水蒸氣從哪里來?”、“水蒸氣怎樣變成水?”等一系列問題作為結尾,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和觀察。
“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這句話指明的不單單是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同時也表明了科學課研究的宗旨,即以問題為紐帶進行科學教育,從激發學生產生疑問開始,到產生新的問題為終。
課堂是落實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切實改變教學模式,做到“五不”,即:凡是學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出結論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不說。
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改善和糾正已有的科學概念,同時與探究能力、科學態度的培養要結合在一起。利用科學實驗教學,培養探究學習方式。教師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挖掘實驗中的探究內容,增加一些創新點。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食用油的比較》的教學設計側重于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教科版三年級《觀察一棵大樹》一課中側重于制定計劃和收集信息的訓練。倡導探究式科學教育,要保護和激發孩子好奇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依靠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和合作,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
①提出合適的探究問題,要以學生已有的看法和經驗為探究的起點,引導學生聚焦問題,形成探究的問題。②重視討論,討論是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對比不同意見,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別人、尊重不同意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等待。③學會觀察,觀察不是盲目的看,而是圍繞一個概念有目的地觀察,要與語言發展及其他能力培養結合,這樣多感官觀察才會更深入。④學會科學記錄和表達,用記錄本記錄科學研究的原始數據、科學探究的過程,以便分析;及時記錄自己的結論,學會總結,結論與之前對比,特別是問題和失敗的原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級《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引導學生對聲音的產生進行了多種猜想:“事物之間相互撞擊產生聲音,事物之間相互摩擦產生聲音,事物之間相互擠壓產生聲音、事物震動產生聲音……”然后討論猜想的可能性,通過觀察橡皮筋的震動、音叉的發生,來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對觀察的結果和得到的結論進行匯報。通過“提出問題—假設猜想—驗證猜想—觀察總結—得出結論”,這樣的探究要比讓學生直接看現象、說結果的效果明顯得多。因此只有在教學中經常鼓勵、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進行假設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才會不斷得到提升。
小學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小學生。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公平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例如,教科版五年級《我們的小車》研究怎樣快或慢一點。由經驗概念化到提升,最后發展,學習科學是一個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為他們提供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的機會。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伙伴。
“做中學”可以說是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的核心理念,也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在實踐操作中學習,讓學生融入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去,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知識。知識的有效獲得離不開經驗中的發現和研究,這也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在此過程中,親自接觸具體事物,運用自己的手鼻耳口等感覺器官,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最后親自解決問題。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還要把一些課外活動和有實踐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形成開放的體系,為學生提供發現、嘗試、鍛煉的機會,表現出自己的天賦和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還要采用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的活動過程給予肯定,這樣對于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科技活動興趣都是一個有力的支持。
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孩子們親歷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科學發現的過程: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動手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表達陳述。學生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還親自體驗了科學發現的過程,提高了他們的語言和表達能力,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喚起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從小具備科學的態度,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學會合作。
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小學生的科技意識和科技能力,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所以,作為小學科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時,不管是傳授知識,也不管是采取什么形式,都應把著眼點放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上來。
[1] 徐海洋.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J]. 《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9):85-86.
[2] 房艷梅. 論學科德育功能的發揮[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7):7-9.
[3] 譚菜花. 例說“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J]. 實驗教學與儀器,2003(1):38-39.
[4] 張麗萍. 科學實驗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途徑[J]. 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