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強,申秀秀
(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1)
教練技術指導下教師如何實現教學主體性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例
王富強,申秀秀
(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1)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尊重教師和學生的雙邊主體性,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對雙邊主體性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力。在教練技術的指導下,教師可以通過問話式教學提高課堂掌控力,運用教練技術的邏輯層次理論解決教學困惑,運用三腦理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好地把握教學活動,實現教學主體性。
教練技術;教師;教學活動;主體
“以人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人們對教育主體有了深入理解,提出了“雙主體”的教學理念。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任,面對學生思想新特點的呈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想充分發揮其教學主體性,必須積極探索新的路徑。教練技術作為在企業、親子教育等領域應用成熟的理論,對教育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示。在教練技術的指導下,教師將更好地掌控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主體性。
教練技術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體育界,發展于企業管理。通過多年的發展,教練技術除了應用于企業管理外,還被廣泛應用于親子教育、人際關系及個人成長等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并且有學者開始將教練技術引入高校,運用教練技術提高教學管理水平,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教練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與心理治療、咨詢、輔導和培訓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相交叉。美國教練協會把教練定義為“一種動態關系,它意在從客戶自身的角度和目的出發,由專人教授他們采取行動的步驟和實現目標的方法”。教練技術是一個合作的過程,通過教練,能洞察被教練者的心態,發掘受教練者的潛能,以提高受教練者的能力,促進受教練者持續的改變和發展。教練的焦點在“人”,教練的目標是使被教練者達成他的目標。在教練眼里,人的旋轉意味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教練技術“以人為本”的理念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謀而合,將教練技術運用于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可行性。
提問是思考的前提。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很多時候,問題往往比答案更重要?!眴滩妓挂苍浾f過,最好的導師不是告知答案,而是對他進行提問。教師掌握問話的方式和技巧,可以更好地掌控教學活動的發展,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確保教學活動始終以教學目標為導向。
(一)教練式問話
問話是教練技術的主要工具,是開展教練活動的主要方式?;\統地說,教練過程就是一個問話的過程。教練式問話是有方向性的、積極正向的問話,有封閉性問話和開放性問話之分,更多的時候是用開放性的問話。在教練中,好的教練會把握住每一次問話的機會,明確被教練者信息根源,啟發和引導被教練者。(1)教練與被教練者之間的這種問話,不僅僅是簡單的你問我答,而是教練對被教練者實施的一種有效的、以結果為導向的問話。(2)這種問話積極正向,使處于混沌中的被教練者看清自己,清晰自己的目標。(3)這更多的是一種開放性的問話,它使被教練者發現自身更多的盲點,挖掘更多潛能。同時,這種問話會使困惑中的自己看到希望,從而增強自身的正能量,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追求更完善的自己。
(二)運用教練式問話提高課堂掌控力
自雙主體教學模式提出以來,出現了部分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設計的偏離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一些課堂雖然兼顧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主體性的發揮,但由于缺乏適當的引導、設計、調控和評估,致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漸偏離軌道,課堂秩序混亂,教學活動失去方向,教師不能很好地掌控課堂教學的進展。而教師在教練式問話的指導下,可以提出具有導向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不論學生進行怎樣的思考,都是符合教學目標的,最終都會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問話式教學是一種新的嘗試,取得的成效受制于教師掌握問話方式的水平。教師掌握教練技術的問話方式和技巧,可以更好地掌控教學活動的發展。通過有方向性的問話引導,使學生專注于問題進行思考,避免偏離教學目標,從而實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作用。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有責任和義務應對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各種狀況,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邏輯層次是教練技術中用來解決受導者困惑的重要理論。教師掌握邏輯層次,可以分析教學活動中的困惑,快速找到解決方案,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一)教練技術中的邏輯層次理論
邏輯層次最早是由人類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Bateson)為行為科學的心理機制提出來的,是以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的邏輯和數學理論為基礎。邏輯層次是一個由系統(Whoelse)、身份(Who)、價值觀(Why)、能力(How)、行為(What)、環境(Where)六個層次組成的模型,它可以用來解釋社會上出現的很多事情,在輔導工作中讓我們明白受導者的困擾所在,因而更容易幫助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套很實用的概念。邏輯層次從中間部分分為上三層和下三層,上三層處于潛意識中,很少被人關注,卻發揮著重要作用。運用邏輯層次分析和解決困惑時,要遵循以下四項基本原則:解決下層問題必須從上層做文章,千萬不要用同一層次方法解決同一層次問題;對不滿意的行為要從下層解決,對滿意的行為要從上層解決;不成熟的人憑興趣做事,成熟的人憑價值觀和愿景做事;不能根據能力做事,要根據將來要實現的事來培養能力。
(二)運用邏輯層次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面對的是一群有思想的學生,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必須保證教學活動的進程在自己的掌控范圍中。然而,教學活動隨時可能出現各種狀況,學生也會狀況百出,這就要求教師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在教練技術的指導下,教師掌握邏輯層次理論,運用邏輯層次中以成果為導向的思維思考問題,根據邏輯層次的基本原則解決問題,面對困惑就會游刃有余。例如,當某學生找不到學習目標,沒有學習動力時,作為教師就要承擔起幫助學生的重任。在教練技術的指導下,教師面對學生的困惑,要清楚地定位自己的身份,明確自己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能盲目批評和否定學生,而是要作為學生成長的支持者、陪伴者和潛能的喚醒者,有足夠的信心幫助學生,直到學生不再迷茫;學生找不到學習目標,屬于邏輯層次的愿景層次,教師要從上三層著手,通過問話溝通、平衡輪理論等幫助學生厘清學習目標,找到學習的價值所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動力。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師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價值、生命意義的具體體現,能否處理好師生關系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因此,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要主動培養師生關系,在教練技術的指導下,積極開發學生的情緒腦,打開學生的視覺腦,建立親和、平等的師生關系。
(一)教練技術的“三腦理論”
人的大腦可以分為爬行腦、情緒腦和視覺腦三個層次。其中爬行腦是最不發達的,屬于感覺型的,有1億年的發展歷史,是人和生物所共有的低級腦,通過身體保護得以發展;情緒腦是屬于聽覺型的,有5千年的發展歷史,它具有保持長期習慣模式的強烈意愿,又叫作“愛、尊重、信任腦”,它比爬行腦要高級,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備,只在人類和部分相對高級的動物中存在,通過群體保護得以發展、生存;視覺腦是最高級的、人類特有的一層,它屬于視覺型的,具有200萬年的發展歷史,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比情緒腦復雜1000倍,通過整體意識得以發展,全系統思考,具有未來導向性。教練技術常用的是情緒腦和視覺腦,人的情緒腦一旦打開,就更容易和樂于接受對方傳遞的信息,而視覺腦則是未來導向的,為人描繪未來的清晰愿景,從而朝著愿景而努力。
(二)運用三腦理論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教練技術強調教練和被教練者之間的平等、親和關系,而教練與被教練者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平等伙伴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開展教練過程,保證教練過程的順利進行。教師通過掌握三腦理論,在和學生的溝通中,擅于打開學生的情緒腦,學生的情緒腦一旦打開,就會樂于交流,愿意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比如,教師如果想了解某學生的真實想法,直接問只能給學生帶來緊張感,畢竟傳統的師生關系更注重教師的權威性。教師可以在見到學生的第一眼,抓住學生與平日不同的某個要素進行由衷的肯定和贊揚,例如“你今天的發型真酷!”“你的這件衣服不錯,回頭給我女兒也買一件”,同時要注意說話的語氣一定要真誠、自然,這樣的開頭會打消學生的戒備心理,覺得教師挺和藹,學生受到夸贊心里還會開心,進行下一步交流就會容易很多。教師積極打開學生的情緒腦,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愛師及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就會更有效。
[1]陳國海,劉春燕.企業心理教練[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2.
[2]黃榮華.人本教練模式[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7-147.
[3]蔣紅,陳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導向型”雙主體教學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2):61.
[4]李中瑩.重塑心靈 NLP——一門使人成功快樂的學問[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101-117.
[5]王彥才,郭翠菊.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94.
G64
A
1673-0046(2014)1-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