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蘭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也在成倍地增長。面對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群體的突顯,各高校基本建立了以獎、貸、助、勤、減、綠色通道和社會慈善助學在內的一體化資助模式。這些資助措施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在生活上的壓力,為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奠定了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貧困生除了面對經濟上的壓力外,更多的是面對心理、精神、能力等各方面的困難。單單物質上的資助只能短暫性解決貧困生的生活問題,而不能落到實處使其真正地“脫困”。因此,我們要在原有的資助形式上創建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模式,全面培養貧困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貧困生的綜合實力,真正地體現出“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1.注重“輸血”功能,忽略了“造血”功能
目前,各高校資助體系工作更多地停留在滿足貧困生的物質需求上,旨在為他們提供一個“無憂”的教育環境,如“綠色通道”、學費減免、助學貸款等資助。忽略了資助行為本身的育人功能——“造血”功能。“輸血”型的資助雖然可以解決貧困生首要的經濟問題,但很容易滋生他們不勞而獲的依賴心理。當單一的“輸血”成為習慣時,人便容易變得麻木。國家、社會、學校對于貧困生的資助是無償的,大部分貧困生能夠對此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但也有部分貧困生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社會對他們的虧欠。他們不需要承擔義務,更加不需要回報。部分貧困生得到資助后,覺得這錢來得太容易了,就一直等著第二次的資助,從未想過要靠自己的努力來解決目前的狀況。
2.注重資助者的主動性,忽略了貧困生的主動性
長期以來,對貧困生的資助主要是站在資助者和教育者的角度去實施,未能全方面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如以往我們經常性地組織貧困生參加報告會、講座,向他們進行自立、責任、感恩等一些觀念的灌輸,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學生愿不愿參加,喜不喜歡聽,聽了會不會去付諸于行動等問題。這雖然可以讓學生提高意識,但很有可能加重學生的自卑心理,更甚至產生逆反或對抗情緒。
3.注重“臨時性”資助,忽略了“長期性”培養育人體系
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除了家庭經濟情況較差外,很有可能在學習成績、個人能力、人際關系、心理狀況等方面也與其他非貧困生存在差距。給予經濟上的補助可以臨時性地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但卻難以解決他們因經濟貧困而產生的在學習、個人能力、精神等方面的貧困,而這些貧困才是國家和學校資助的根本“對象”,若不及時地進行引導教育,不僅不利于貧困生正常的學習生活,還阻礙了他們今后的發展。
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是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導向,由學生自主設定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學校給予學生一定經費支持與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實現其自由發展、充分發展與全面發展的一種資助形式。它具備以下優點: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發展性資助是由學生自主確立發展目標并實施的一項活動。主要是幫助學生端正人生態度,明確成才方向,發掘自身潛能,提高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各項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和提高學校的資助工作績效,因此它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加大貧困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有別于以往的“結果性資助”,它是由貧困生從自身需求出發,自行確立實施目標,主動提出申請,并結合自身能力進行規劃。它改變了過去那種“輸血”式的資助,消除了部分貧困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激發貧困生自主成才的愿望,充分發揮貧困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3.突顯學生作用,強化責任意識
貧困生發展性資助計劃目標的實現需要貧困生全程性地進行策劃、組織、管理和自我監督。如果在項目實施中存在執行不力的情況,將停止經費的資助。
4.在資助的基礎上給予專業和技術上的指導
貧困生發展性資助不同于以往按家庭貧困情況考慮是否給予資助,給予多少金額資助,而是要求貧困生必須通過立項的方式申請,制定可行的發展目標和可操作性的行動方案。貧困生在成長成才的發展過程中,因為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沒有充足的資金使他們得到更好的教育和鍛煉的機會。而在貧困生發展性資助中,學校不僅設立專項經費進行資助,還要求每個資助項目中至少有一名指導教師進行專業和技術上的指導。
5.“專款專用”保障貧困生的發展
貧困生發展性資助不是貧困生以一定名目爭取資助,然后用于生活上的消費,而是必須“專款專用”用在項目實施的必要開支上,從而保障項目的有效開展。
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是一個系統性和完整性的資助體系,主要由經費來源、申報對象、申報范圍、項目立項、項目評審、經費使用、項目實施、項目驗收八個部分所組成。
1.經費來源:學校設立專項經費,專款專用。
2.申報對象:全日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或服務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學生團隊均可申請。申報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隊。
3.申報范圍:申報項目要與貧困生息息相關,有利于貧困生成長成才的項目均可立項。如基礎知識學習項目、專業技能提高項目、管理能力提高項目、就業能力提高項目、人文素養提高項目、創業實踐項目等。
4.項目申報:發展性項目由學生結合專業及自身發展規劃自主制定主要研究內容、目標、具體實施進度、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和經費預算和使用情況,并由指導教師給出具體評介意見的申報方案。
5.項目評審:申請人所在學院學工辦對申請項目根據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的可行性進行初步評審篩選,提出具體的推薦意見,報送學校學生處資助管理中心。學校資助管理中心匯總申報項目,組織專家組進行項目評審,對發展目標明確、思路新穎、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項目同意立項資助。
6.經費使用:為保證資助的成效,經費分立項和驗收合格兩個時間進行發放。項目立項后給予部分資助經費,項目驗收合格后補足剩余的資金。資助經費主要用于發展性資助項目實施的必要開支,不得移作他用。
7.項目實施:項目負責人具體組織協調項目組成員按照項目實施計劃開展各項工作,指導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進行引導和教育。原則上項目實施中途不得更換負責人,不得中途變更項目題目及預期目標。
8.項目驗收:實施中期項目組須根據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要求提交項目進度報告,匯報項目開展情況。項目結束后,及時向學校資助管理中心和學院提出驗收申請,提交結題申請書、成果報告及相關輔助材料。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按項目實施時間,組織項目專家小組對申請驗收的項目按照項目申報書及結題申請書的內容進行評審,確定是否通過驗收。
[1]劉世勇,王林清,馬彥周.學生激勵的新視角:發展性資助[J].湖北社會科學,2010(11).
[2]郭沛.希望基金會: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的實踐與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