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廣東 東莞 523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精神也成了近幾年學人的熱門研究范疇。大學精神是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穩定的并為大學人所認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是高校辦學特色的靈魂。可以說,與時俱進地研究大學精神的概念,明確大學精神的內涵,厘清培育大學精神的方法,以及探索實踐大學精神的途徑,對建設新時期的大學人文內涵是有積極意義的。
大學精神當然并非現在才有,早在北洋政府時期,新式學堂的辦學理念就已成型,人們已經開始探索作為教學實體的學堂應該具有什么精神。如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了“兼容并包,網羅百家,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對大學精神的探討更加完備。從廣義層上理解,大學精神就是指大學師生在傳承和發展人類文明過程中所內化的大學價值取向,是經過長時期歷史沉淀而形成的這一大學群體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從狹義層上理解,大學精神是指某一所特指的具體的大學在自身長期的歷史積淀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精神風貌或者該大學師生的共同信念和價值觀。
大學精神的確立,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用大學精神指導校園文化的建設,那么,大學精神的實踐也找到了發揮的空間。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工作和生活的總括,它的內涵包括老師的授課、學生的學習、大學硬件設施、環境設置、文化娛樂生活、社團活動、校園氛圍等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沒有精神的校園文化生活是一盤散沙,是缺少核心價值觀念的隨意行為。而明確了大學精神,并能用來指導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大學精神的應用,下面筆者就校園文化的建設問題,多角度地談一談可能遇到的問題與改善的方向。
寬泛來講,校園文化包羅萬象。但總體來看,可分為硬件設施和文化生活軟實力兩個方面。
(一)充分發揮校園環境陶冶情操的作用
從近幾年來看,各個大學在硬件設施方面投資巨大,建設突飛猛進,校園的建筑、廣場、綠化和文體設施基本齊備,民辦高校也不例外。這其中能體現校園文化建設的就有樓宇建筑和校道的命名、文體設備的使用、綠化環境的布置、社團活動的場所等。這些硬件設施是師生活動的主要空間,他們在師生們的工作學習中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而民辦院校,尤其是高等職業學校,更要突出的是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那么校園的硬件設施要突出這種精神品質。實訓樓、校辦工廠、學生作品展覽、技能大賽等等,都能營造出良好的氛圍。
校園環境的設置,比如綠化、廣場布局、名人塑像等等,這些都是師生們生活的場所,能夠做到以大學精神來命名和布置,那么也能發揮積極的作用。比如中山大學的近代十八先賢銅像廣場就做得很好,這里是師生每天路過的地方,也是供人們瞻仰懷念的地方,有著很好的教育意義。再比如武漢大學的櫻花,開放時燦若云霞,學生置身其中,自然會受到美的熏陶。
(二)校訓、校徽、校歌和校旗等的制定,也會對學生產生意識上的認同感,對自己就讀的大學有歸屬感。比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體現了清華人的進取精神,也展現了清華人的胸懷與風骨。南方科技大學的校徽,中間的核心部分是一把火炬,象征南方科技大學的使命: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條新路。當學生看到這個校徽時,責任感和激情會油然而生。再如復旦大學的校歌歌詞“你是復旦人,我是復旦人,我們共同擁有新的理想,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強,未來的歷史重任在我們肩上”,當這樣的旋律響起,一所大學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闡釋。
民辦院校的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學習自信心不足,那么通過校訓校徽等的價值觀引導,會對學生產生心理作用上的積極暗示,這種暗示對學生精神面貌的塑造,以及對學生信心的樹立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校訓、校徽、校歌和校旗等要在校園內宣傳推廣,營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使之成為大學精神的符號。
校園文化建設還離不開師生們的文化生活建設,這是一所大學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正是一些充滿朝氣的文化活動,展現了大學生們的精神風貌,傳遞著蓬勃的氣息。
社團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是學生揮灑熱情的空間。大學應該鼓勵學生開展積極有益的社團活動,展示新時代的大學精神。如著名的大學生登山社團——北大山鷹社,不斷挑戰自我向新的高峰發起沖擊,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山鷹社展示了北大這所優秀高校的學生拼搏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大學里經常性的講座也是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比如名家講座,就能讓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聞。前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講:“所謂大學者,非謂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所以,名家講座的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常請名家“大師”來開講座,無疑對塑造和發揚大學精神有良好的作用。另外,還有校友講座。拿民辦院校來講,有的畢業生成了出色的技術人員、工程師或會計師之類的中堅人才,那么請他們回校講述成才之路,無疑對學生們信心和理想的樹立能起到示范作用。
另外,像校史榮譽室的建設,也應受到重視。學校的辦學歷史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大學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開學初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時,抓住這個機會展示辦學以來的歷史榮譽,能激發學生的歸屬感,并有益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精神的貫徹和落實離不開教學環節,可以通過培訓講解的形式給高校教師闡釋本校的大學精神,然后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來傳遞大學精神。比如,北大的“兼容并包”精神在很多教師學生那里就能找到很好的傳承和實踐,這份精神就是北大學生特有的氣質,特別的那份精氣神。高校教師的授課過程,是凝練大學精神的主要途徑。教師們秉承求真的為學態度,崇尚自由的學術思想、嚴謹細致的思考鉆研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治學精神。甚至可以說,一個優秀的教師就好比一盞明燈,能照亮學生迷茫的路,指引他大步前行,乃至影響他終身。
民辦高校教師流動性大,骨干教師比例偏少,那么教風的貫徹更要靠制度來保障。難以想象一盤散沙的教學格局、各自為政的教學風格怎么能培育出來大學精神?那樣只會培育出來一所沒有任何個性的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得好,大學精神的確立才有根基。
人文選修課的設置能起到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效果,還可以凈化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所以說,人文選修課是培養和凝練大學精神的重要陣地,是培育大學精神的沃土和花園。民辦院校尤其是高職類院校普遍偏重實用性較強的專業,那么人文類課程就需要用選修課的形式來補充。特別是民辦高校在不能全面開展通識課的情況下,要力爭開設人文類選修課來提升大學生的內在素質,陶冶其情操,純粹其精神。人文選修課的設置可以讓學生接受熏陶內化為其氣質、修為,通過大學生的實踐,成為其內在素質。
民辦高校都是依托地方資源優勢開辦的,培養的學生以后也主要是為了服務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如有的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某些酒店管理職業學院,就是依托當地的經濟發展來建立的。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是凝練大學精神的重要一環。比如,廣東的嶺南文化就崇尚務實,崇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都是無形的資產,是大學精神的有益補充。高職院校是地方文化傳統與當代文明碰撞、繼承和發展的載體,我們應當凝練出可以歸屬于地方高校的精神,使它變為我們大學精神的組成部分。所以,高職院校所在地域的區域文化精神凝練成的大學精神,也是構成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精神的一個重要維度。
高職人才的培養定位層次上的大學精神,主要體現為一種職業精神,其內涵又包括經世致用精神、創業精神、技術精神等,具體到不同的高職院校,其職業精神的側重點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高職院校特殊的人才培養目標、社會功能定位、科學研究方向、技術文化體系類型和社會服務理念的要求,高職院校在長期實踐積淀的基礎上,基于高職文化而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高職精神,這種高職精神可以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即以“職業情操、服務為本、經世致用、重技崇學、能力本位、創新創業”等為核心價值的高職精神文化;以“剛性標準、彈性要求、外圓內方、柔性管理”等為基本架構的高職制度文化;以“技高為師、德高為范、知行合一、分工合作、遵章守紀、愛崗敬業”等為重要特征的高職行為文化;以互補型“雙師”教學團隊、和諧型校園基礎環境、共建型綜合實習實訓基地、公共型社會綜合服務平臺、共享型一體多元教學資源等為主要載體的高職物質文化等。
多數民辦高校是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培養的是未來的技術人才、應用人才。他們在一線生產車間或設計室內直接展示的就是其自身形象、動手實操能力、職業素養等精神層面,他們的職業精神的高低直接代表了我國職業教育的水平高低。良好的職業精神風貌是我國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高校必須重視的問題。新時代產業工人、高等技術人才的職業精神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靈魂所在。
綜上所述,大學精神的應用涵蓋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更應該從理論高度,從行政領導工作的角度來統籌部署。校園文化的建設,關系到師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工作心態、心理氛圍、氣質培養等方面,用大學精神來指導校園文化建設,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工作方向、細化工作內容,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李傳剛.大學精神的理論淺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1(2):43.
[2]包志國,黃文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在于重塑大學精神[J].黑河學刊,2013(7):153.
[3]于春江.試論我國高職特色大學精神的培育[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