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媒體紛紛討論中國人的“數學恐懼癥”,有抽樣調查顯示,80%左右的人都做過與考試有關的噩夢,而這些噩夢中又有70%左右是考數學的。在微博和論壇里,他們把這些人稱為“數學恐懼癥”患者,這些人因為害怕數學,在填報大學志愿時,會選擇與數學完全不搭邊的專業,在擇偶時,會選擇數學成績較好的另一半。更可怕的是,眼下,“數學恐懼癥”患者的年齡越來越小,逐漸蔓延至中小學。(據新華網報道)
該報道分析,讓學生產生恐懼的不是數學本身,而是應試教育和以往的數學教學模式。毋庸置疑,多少年來,在實踐中,數學教育幾乎等同于應試能力的培養,這使得很多學生把解題訓練和解題技巧作為救命稻草,把數學學習內在的、規律性的東西拋之腦后,學生印象中的數學大多是枯燥的數字及冷漠的符號,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用網友的話來說,“這些年虐我們的不是數學,而是數學課”。面對“數學恐懼癥”現象,廣大數學教師甚至是其他各學科教師應該深刻反省,自己在新課改推行過程中是否做得徹底,是否了解了任教學科的內在邏輯體系,是否在教學時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而不是給學生帶來無窮盡的“噩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