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寶英
(山東管理學院工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與改革思考
——基于50所高職院校和40家企業的調查研究
辛寶英
(山東管理學院工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目前,對于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研究還多為經驗性的總結,還沒有做出系統化的研究。改革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明確校企合作中利益主體的權、責、利,建立多元化主體互惠共贏的利益機制;構建彈性學籍管理制度和以崗位群能力培養為主的課程體系以及多元化的實習基地體系等。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3月召開的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己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和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是今后一段時期必須下大力度去探索和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1]。關于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研究目前已成為高職教育學術界和實踐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諸多研究成果和立項不斷涌現,但對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多為經驗性的總結,還沒有作出系統的研究,更沒有全面實施和形成社會機制。
(一)調查的內容與方法
課題組從2012年10月開始,運用訪談和問卷相結合的方法,先后對全國8個省市(包括山東、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湖北、吉林)覆蓋教育部示范院校、省屬重點院校、新改建升本院校等不同性質院校下有代表性的50所高等職業院校(具體見表1)及40家企業(包括國有、私營、外資、港澳臺,具體見表2)進行了調查研究,旨在對全國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以及存在問題做出基本把握。

表1 調研院校分布情況

表2 調研企業分布情況
本次調查共設計了三份調查問卷,包括學校負責人調查問卷、企業負責人調查問卷和教師調查問卷。學校負責人調查問卷包括42個問題,分為六大部分: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與教學內容改革、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社會服務能力和學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企業負責人調查問卷包括29個問題,主要對企業在工學結合中肩負的培養責任、學生管理方式等企業參與高等職業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調查。教師調查問卷包括28個問題,主要對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師資情況、課程設計、成績考核等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400份問卷,其中學校負責人50份,教師310份,企業負責人問卷40份。有效回收358份,有效率為89.5%。同時,2013年10月筆者借參加高等教育出版社組織的教育部十二五高職規劃教材會議之際,分別對與會的濟南職業學院、淄博職業學院、青島職業學院、德州職業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深訓職業技術學院等、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等十幾所高職院校的相關領導就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情況進行了訪談調查。
(二)調查的結果
1、國家對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重視,從制度層面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開展工學結合的必要性。
近年來,國務院和教育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從制度層面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圍繞高等職業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始了自上而下的實踐探索。如: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職成[2006]4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教育部《關于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通知》(教高[2009]3號);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10]48號);《教育部高等教育專題規劃》(教高[2012]5號)等。
2、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積極創新多樣化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初見成效。
被調研的50所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集中在:訂單式模式、項目驅動模式、頂崗實習模式、“2+1”模式、工學交替模式和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這幾種(具體見表3)。隨著2006年“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推行,很多國家示范高職院校不斷提升辦學內涵,圍繞高等職業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始了自下而上的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一批很典型的成功案例。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管、校、企三方聯動、三位合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2];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的校企深度合作“高技能培養與人格塑造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深訓職業技術學院的“產學創用”和“官校企行四方聯動”人才培養模式[3];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三合一主體”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4];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外置、實境耦合”人才培養模式[2];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四階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5];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與地方三層對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等。但就大部分高職院校來說,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還不夠成熟,改革總體狀況并不樂觀。

表3 調研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3、企業參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受企業屬性、規模、行業類型及招聘技工要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課題組對40家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屬性、規模、行業類型、產業類型的企業參加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積極性并不同(參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企業數量占調查企業總數的百分比,見表4)。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更愿意參與校企合作項目,制造業和餐飲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更大,技術密集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數量則最多,而企業的規模效應也會影響到校企合作的開展,企業規模越大對校企合作的重視程度就越大。除此之外,企業招聘技工要求也會影響到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要求越高,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越大。

表4 參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企業數量占調查企業總數的百分比(單位:%)
課題組通過訪談和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結合課題組成員近幾年在從事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對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研究,課題組發現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已初見成效但仍不樂觀,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四方沒有建立互惠共贏的利益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內容涉及政府、企業、學校、學生等各個利益主體[2]。各利益主體在校企合作的“結合”過程中都會考慮“結合”到底會給自己帶來哪些利益。站在這樣的立場,企業總是考慮經濟利益的得失,而學校總是考慮借助政府的力量來得到外部資源的相關支持來達到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目的。但由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組織協調職能發揮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激勵政策,沒有從法律層面上建立起一整套保障機制,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態度不積極,不主動承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工作,參與校企合作只是為了得到廉價的勞動力,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只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而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學不到實質性的東西,對頂崗實習產生反感,滿意度不高。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四方沒有有效的建立起互惠共贏的利益機制,各利益主體始終難以深度融合。
(二)高職教學管理體系不符合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體系要求
1、傳統的學籍管理制度不符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
學籍管理制度是教學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重要依據[6]。在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籍管理體系時應符合職業性、技能性的要求,實行彈性的學籍管理制度。在學校負責人的調查問卷中,對“目前學校實行的學籍管理制度”一題的回答中,78%的學校選擇統一的學籍管理制度,只有22%的學校選擇了彈性的學籍制度。這一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仍舊采用統一的“學年制”這種傳統的學籍管理制度,同專業學生全部學習同樣的課程,培養同樣的技能,并且采用相同的培養年限,不符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2、課程體系構建不符合職業要求,課程建設與職業崗位工作銜接不緊密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50家高職院校中,有75%的院校在在構建各專業課程體系時仍采取傳統學科型教學模式的“公共課、專業課、選修課”三段式,理論與實踐脫離,并且有64%的教師反應他們所在的院校中部分專業課程的設置還存在著“因人設課”現象,課程體系構建不符合職業要求。在調查“行業(企業)人員是否參與課程教學設計和參與教材編寫”這個問題時,僅有7.6%的教師回答有,而參與調查的40家企業中,只有7.5%(3家)的企業反應有,校企合作開發教材較少,企業參與課程教學設計的積極性較差,課程建設仍舊以知識本位為主與職業崗位工作銜接并不緊密。
3、校企共建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匱乏,實習(實訓)基地功能單一
被調查的50家高職院校中,采用引進企業進學校,成立專業的實訓基地,實現企業與學校融合、專業與企業融合,校企共建共享實習(實訓)基地的僅有寧波職業學院等5家學校。其他大部分學校還是以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為主,企業不進校園,教學不進企業,企業教育功能缺失,校企共建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匱乏,并且這些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基本都是由傳統的實驗室改建而來,功能單一,也不符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4、企業兼職教師資源不足,“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尚未構建[8]
“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項目評審標準要求高職院校的專兼職教師比例應該達到1:1,《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則要求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要達到兼職教師隊伍的3:1[9]。而在我們調研的50所高職院校中,有6家學校能達到專兼職教師1:1的要求,4所學校企業兼職教師滿足3:1占比要求,兩個條件全滿足的只有3所。由于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不積極,高職院校對企業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支持力度不夠,學生又存在專職教師比兼職教師負責教學效果好的認識偏差,導致作為“雙師型”教學團隊主要來源的企業兼職教師資源不足,再加上學校專職教師下企業鍛煉機會較少,“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尚未構建。
5、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不符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
課題組對高職院校負責人訪談結果顯示,目前多數高職院校還沒有建立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監控體系,依舊沿襲傳統的方式通過檢查聽課、督導聽課、學生評價等形式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監控主體主要由學院相關領導、同行教師、校外同行專家、學生構成,缺乏企業專家的參與。監控客體則偏重強調對教師理論教學效果的監控,忽視對實習(實訓)和實踐教學的監控,注重末端監控,缺乏過程管理和實時監控[10]。
(一)明確校企合作中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各利益主體的責、權、利,建立多元主體互惠共贏的利益機制
政府部門應建立校企合作負責機構,專門負責校企合作的監督、考核和推行工作,建立保障校企合作順利實施的專項法律,依法指導,做好協調、服務和監控工作[11],除此之外還要建立起一套校企合作多元激勵機制,來保證各利益主體之間的資源均衡。企業和學校應明確自己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權利和責任,積極尋求政府的支持和配合,當然高職院校還必須逐漸實現去行政化。學生應樹立吃苦耐勞的觀念,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提高自己的素質與技能。
(二)改變學校的剛性學籍管理制度[6],構建彈性學籍管理制度[12]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體現適應性和主體性要求,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改革原有的學籍管理制度,實行彈性的學籍管理制度,并建立企業實習學籍和學校教學學籍兩個學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選擇提前或延后畢業。在這種學籍管理制度下,對學生的考核主要突出技能的考核,并且學生的技能考核學分可以兌換為知識學分[6](即實習學分和教學學分互通),鼓勵學生參與企業實踐和自主創業。
(三)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構建以崗位群能力培養為主的課程體系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等職業院校必須與行業(企業)一起,參照有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根據典型職業崗位任務要求,共同開發課程,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13]。這種課程體系完全打破了傳統學科型的教學模式,按照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市場分析→分解典型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分析職業能力與工作任務→運行教學轉化分析→確定課程教學模塊→編寫質量標準→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制定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專業崗位課程”建設路線圖,理論與實踐相互交融,課程建設體現區域性、系統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征。
(四)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構建多元實習基地體系
本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各利益主體互惠共贏的原則,高職院校應緊密依托行業(企業)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建立一批高水平、多元化的實習基地,比如:學生校內(外)實習基地、學生創業實踐基地、教師進企掛職基地、企業進校培訓基地[11]等。實習基地的建設應強調學校發展融入地方經濟、企業文化融入校園生活[11],融教學、科研、頂崗實習、創業實踐、職業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14],真正實現利益主體多方互惠共贏局面。
(五)完善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高等職業院校應加強企業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積極推進教師進企掛職(走出去)、企業人員進校兼職(引進來),建立完善的企業兼職教師聘任制度、專門培養機構,加大對企業兼職教師隊伍的管理,運用激勵機制,調動企業兼職教師的積極參與性,構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六)立足“工學結合”,創新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為了保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應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一套由校督導、系、部督導、教務處督導和監督教學、監督管理、監督學習的“3+3”教學督導體系,創新以預防、實時監控和及時糾偏為主線[15],由行業、企業、社會、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具體見圖1)。校督導組應該有本校領導、校外專家、企業專家和本校教師組成。

圖1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1]袁貴仁在2010年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0年3月.
[2]劉曉.利益相關者參與下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3]崔清.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4]程宇.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11,(26):1.
[5]叢文龍.高職教育“四階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2,(3):96-99.
[6]林小星.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學籍管理體系[J].繼續教育研究,2011,(4):37-39.
[7]陳建新.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與思考[J].成人教育,2012,(11):104-106.
[8]李淑芳.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探析[J].職教論壇,2013,(11):75-77.
[9]王彥飛,宋婷.高職院校兼職教師管理邊緣化探析[J].江蘇教育,2011,(1):27-29.
[10]俞林,許敏.構建“工學結合”教學質量管理體系[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58-59.
[11]方一鳴.教育多元化下校企合作架構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3,(12):17-19.
[12]方華.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管理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9):58-59.
[13]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2006.
[14]王向紅.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構建模型的創新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1-154.
[15]林小星.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管理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21):28-30.
(責任編輯:馬銀華)
本文系2012年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275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G712
A
2095—7416(2014)04—0164—04
2014-06-16
辛寶英(1978-),女,山東濱州人,山東管理學院工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