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蕾,馬麗斌,陸 剛
(1.石家莊經濟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2.中國郵政集團公司 培訓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21)
201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提出,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物流企業的信貸支持和服務支撐,把農產品物流發展放在優先位置,扶持建立暢通、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大力發展“農超對接”等直接配送方式[1]。2011 年12 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創新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建立暢通、高效、安全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等多種形式產銷銜接;支持農業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在社區菜市場直營、直供直銷等[2]。
2012年8月,國務院發布《有關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出強化流通企業延伸農村經營網絡,提升農業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完善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完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鼓勵商業銀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形成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等多種方式的融資方式[3]。
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物流產業發展,離不開金融行業的政策保障和信貸支持。物流金融應時而生,順勢發展,其是物流產業與金融行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國內多家銀行紛紛以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等多種方式,向物流產業的上下游客戶和供產運銷各個環節提供金融服務,逐步實現了由“單一客戶融資”向“全流程融資、全方位服務”的轉變。
目前,我國“農超對接”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以家樂福超市為代表的“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模式;二是以麥德龍超市為代表的“超市+龍頭企業+農民”模式;三是以山東家家悅超市為代表的“超市+基地”模式。而無論哪種模式,其規模的擴大、業務的拓展都離不開物流企業的參與,更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糧菜肉蛋奶果等產量一直居于全國前列,全省近60%的蔬菜銷往省外。近幾年來,河北省通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和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工作,已基本形成以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依托,農貿市場(含早市、集市)、蔬菜水果市場、各類直銷直營商店為基礎,農產品流通企業和批發零售市場為主體的物流網絡。但是,在實施農超對接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如:農產品產銷時間間隔較長,需要完善的物流倉儲體系和冷鏈技術消除產銷間的時間和空間阻隔,而很多超市在農超對接中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物流渠道;物流企業直接參與農超對接項目少,物流配送效率不高;由于多數農戶生產過程經濟效益較低、裝備落后、規模小、可供抵押資產少、信用較低等問題,面臨的融資渠道十分狹窄,導致金融支農力度不夠,所產農產品不能滿足超市標準化的要求,影響農超對接效率;超市是集中大規模采購而農戶是分散經營,這就使得單一農戶無法保證超市供貨數量,且貨源質量不一。以上因素制約了河北省農超對接項目在更廣范圍的應用。這也使得金融機構缺乏參與農超對接供應鏈過程的有效機制和強大動力,導致農產品生產者、物流企業乃至超市作為獨立個體較難獲取金融機構的資金融通,也影響了農產品的批量生產和供應,進而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掣肘農超對接項目的推廣。本文基于河北省的農超對接項目,通過研究物流金融的內涵、經營模式以及在我國的應用實踐情況,以期形成物流金融在河北省農超對接中的應用方案。
廣義的物流金融,是指在物流業運營過程中,通過物流產業與金融行業深度融合,金融機構開發并提供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有效滿足物流領域信貸資金與金融服務需求的活動的總稱。它的功能是實現資金流與物流的一體化。因此,物流金融是物流企業進行高層次競爭的創新,它是帶動各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一種新型金融業務。
物流金融業務本來是一種金融衍生工具,是在物流與金融相結合基礎上的創新,是以銀行和企業客戶作為兩個不同經營對象的產物,后來逐漸改變了傳統金融貸款過程中銀行、申請貸款企業雙方的權責關系,也完全不同于擔保貸款中擔保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三方關系,其越來越側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目前主要表現為物流企業的配套管理和服務,形成了銀行—物流企業—借款企業的三方密切合作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物流金融模式示意
物流金融服務是伴隨著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出現的,在國外,金融機構推動了物流金融的發展,而國內卻主要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1999 年,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開始從事物流金融業務,截止目前,已與20家銀行簽署了總對總框架協議,動產監管業務的融資規模超過400 億元,監管地點覆蓋20 多個省(直轄市),監管客戶超過1 200 家,監管物品種包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煤炭及制品類、棉麻類、化工輕工材料及制品類等在內的十六大類。動產監管業務包括質押監管業務、抵押監管業務、貿易監管業務等三大類,質押監管業務又分為倉單質押、動產質押逐筆控制、動產質押總量控制、買方信貸和開證監管等多種業務模式。動產監管業務可以保障銀行授信資金的安全,可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可以解決大量的勞動就業問題,可以促進和帶動物流綜合業務的發展,促進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益[4]。
目前,我國物流金融服務主要是貨物質押,同時還包括以下經營模式:
(1)動產質押。即借款企業以銀行認可的動產作為質物,并以將其移交銀行占有為生效要件而設立的一種擔保方式;當借款企業不愿或不能履行到期債務時,銀行有權依照《物權法》相關規定以該動產變現價款優先受償。
(2)倉單質押。即以倉儲企業開立給貨主的倉單作為質物而設立的一種擔保方式[5]。貨主通過倉單質押,可以順利實現貨物占用資金的回流和資金再融通,待貨物正常銷售即可歸還銀行貸款;銀行則控制倉庫貨物的提貨權,通過開具分提單形式,并經倉儲企業核實后方可發貨,進而保證自己對貨物的占有及對貸款的有效擔保。
(3)保兌倉。即銀行承兌匯票擔保,購貨企業向銀行繳納一定金額的保證金后,以生產商作為收款人申請開立銀行承兌匯票,收款人收到銀行承兌匯票即向物流公司發貨,貨到物流公司倉庫轉為倉單質押。購貨企業到期無法償還銀行信貸資金時,生產商負責回購質押貨物,并以其所得資金償還[6]。
(4)開證監管。購貨企業向銀行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后,以生產商或銷售商作為受益人,向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開證銀行承諾只要受益人提供的單證符合信用證條款,就進行付款或授權另一家銀行進行該筆款項支付。貨款其余部分則以貨物的提貨權提供質押擔保,貨物的保管、承運及監管由物流企業負責完成。
以超市為代表的買方和以合作社為代表的賣方是農超對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兩者之間可以通過契約的形式建立買賣關系。但是在商品流通領域,僅有買賣雙方是不夠的,還需要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適合農產品流通的倉儲、流通加工、配送等服務,需要有足夠資金支持合作社來完成生產加工過程。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和提供資金支持的金融機構也需要加入到這個活動中。他們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農超對接中各參與者間的關系
這種關系可以緩解合作社融資難的問題,為農產品生產加工等日常業務提供快速安全的資金供給;可以增加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利潤來源,降低業務風險;可以使得超市獲得優質、充裕的農產品資源;可以發揮銀行融資、結算、代理等業務專長,使其獲得利差收入和手續費等中間業務收入,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可以帶動農村物流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區域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創造一種多方共贏的局面。
“融”指金融,“通”指物資流通,“倉”指物流倉儲[7]。融通倉集金融、物資流通、物流倉儲三者于一體,進行統一管理、綜合協調與配套服務。河北省地處我國中東部地區,位于環渤海經濟區,區位優勢凸顯,交通運輸便利;作為全國鋼鐵、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裝備制造及醫藥、農產品生產和集散基地,依托石家莊新華集貿、南三條、保定白溝等商貿流通聚集地和大型批發市場,物流需求旺盛;銀行業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障重點行業、重點項目融資需求,金融服務到位。因此,可以考慮以土地(土地承包經營權、國有土地使用權)為擔保,構建物流金融“融通倉”運作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以土地為擔保的“融通倉”運作模式
政府應獎勵一些物流金融業務開展得較好的銀行及物流企業,在財政補貼或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使其積極參與到農超對接項目中。中國郵政擁有郵政物流和郵政金融兩大項業務,而且擁有遍布全國的龐大的郵政和金融網絡和數量眾多的客戶資源,具有開展農超對接活動所獨有的資源優勢。河北銀行及各地的商業銀行,如張家口商業銀行、邯鄲商業銀行等目前在全省范圍內也開設了很多分支機構,這些都構成了河北省開展物流金融活動的金融基礎。國內知名的物流企業,如天地華宇、中外運、德邦在河北有分支機構;河北省本土的冀運集團、秦皇島港務集團、厚樸冷鏈物流園區等物流企業擁有農產品物流配送的技術和設備。河北省各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這些金融企業、物流企業提供支持農超對接的服務。
物流金融各參與方應強化風險意識,防范物流金融業務面臨的潛在風險,建立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同時加強企業信用意識,對客戶進行全方面的信用管理。在物流金融服務過程中,銀行要面臨來自企業的還款風險、市場風險等,需要企業與銀行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制訂倉單質押融資、監管業務的相關政策指引,取得銀行的信用,可以有效地解決在金融服務中的效率問題。金融機構通過對客戶的資料收集和完善,建立金融機構間共享的客戶資信檔案,完善客戶信用等級,對客戶進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物流企業須對農業企業和市場有充分的了解,對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做充分的了解和監控,盡可能防范物流金融風險,以保證物流金融服務良性健康發展。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國辦發〔2011〕38號)[Z].2011.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1〕59號)[Z].2011.
[3]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39號)[Z].2012.
[4]李毅學,汪壽陽,馮耕中.一個新的學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實踐發展與理論綜述[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1).
[5]李毅學,徐渝,馮耕中.國內外物流金融業務比較分析及案例研究[J].管理評論,2007,(10).
[6]馬文姬,顧幼瑾.國內物流金融理論研究文獻綜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1).
[7]胡愈,柳思維.物流金融及其運作問題討論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