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純 周偉偉 牛新茹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 100042)
在高職院校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風建設一直是受人關注的問題。促使高職學生增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順利完成學業;有利于保證教育質量,提高辦學效益。那么,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怎樣才能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本次調查以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工程系及其他院系為對象,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并提出建議,以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對高職學生學習激勵的良好效果。
關于本次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現狀及影響因素的主要調查方法是問卷調查,以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工程系及其他院系的學生為調查對象,涉及專業有市場營銷、會計電算化、電子商務(三年制和五年制)、安全管理、工程測量、通信技術。共發放并回收學生問卷200份,由于是現場發放并回收,同時對學生填答進行了指導,200份均為有效問卷。
調查者中女生占52%,男生占48%,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調查對象大部分都是畢業班的學生,這也是我們特意選取的,因為這些學生經過了兩年或四年在校的學習,對學校的各方面情況都比較熟悉,對我們調查的主題也有較大的發言權。
(1)在調查中,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感興趣的程度覺得一般的占43%,30.5%的學生比較感興趣,很感興趣的占16%,不太感興趣的只有2%,說明大部分的同學對自己所學的專業還是較感興趣的。
(2)在逃課的情況中,從來不逃課的同學占49.5%,經常逃課的占8.5%,偶爾逃課的占37.5%,每節課都逃的占4.5%,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都是不逃課或是偶爾逃課的。
(3)在逃課的原因中,覺得課程枯燥或者聽不懂的人有70人,因為不喜歡任課老師而逃課的有34人,因為學生社團或兼職等其他的事情要做而逃課的有117人,由于上網、玩游戲、聚會等一些娛樂而逃課的有12人,由于其他的事情而逃課的有27人,其他的事情包括生病或是家里有事情。由此可以看出,逃課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社團或是工作兼職,其次是課程本身的原因。

表1 對所學專業感興趣程度
(4)在對主動預習或復習老師所講課程的情況中,從來不預習或復習老師所講課程的人占19%,經常復習老師所講課程的人有15%,偶爾復習的人占63%,每次都有預習或復習的人占3%。這說明偶爾復習老師講課內容的人占多數,但是這些學生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5)對于怎樣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認真完成的同學占50.5%,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完成作業的態度還是很端正的。上網摘抄的有34.5%,抄寫同學的作業的人數有10%,不做作業的有5%。
(6)根據調查,考試前偶爾有臨時抱佛腳習慣的有39%,經常有考試臨時抱佛腳的人占32%,每次都會的人占11%,從來不會的占18%,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都有考試臨時抱佛腳的習慣。
(7)在對自己學習積極性水平評價中,有54%的學生都認為自己的學習積極性水平一般,認為較高的占23%,很高的有9%,較低的占14%。可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1)在對干擾自己平時學習的因素分析中,排在第一位的影響因素,覺得是娛樂的有67人,占了總數的33.5%,可見娛樂活動如網絡游戲等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干擾,需要讓學生抵制娛樂的誘惑,合理的分配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排在第二位的比重較大的干擾因素是社團活動和學校風氣,需引導學生處理好這兩者關系,改善學校的學習氣氛。排在第三位的是娛樂和情感問題,青少年的情感問題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到學習的積極性和心情。
(2)對課余時間的處理問題上,將課余時間用于學習的有64人,用于玩游戲或上網瀏覽、聊天等娛樂的有123人,是占有比重最多的;其次是用于做兼職,兼職的有97人,做學生社團工作和談戀愛的均為32人,其他的有27人。所以學校需對學生的課余時間利用加以引導,讓學生通過一些課余活動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表2 逃課原因(多選題)

表3 學習積極性水平
(3)對學校的獎勵制度的評價中,有17%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獎勵制度能極大的激勵學生,35%的學生認為基本上能激勵學生,認為起不到激勵學生作用的占34%,覺得不但不能激勵,反而降低學習積極性的同學占14%。所以認為學校的激勵制度能起到激勵學生作用和認為起不到激勵作用的比例接近于1:1,學校的獎勵制度還是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4)專業所設置的各項實習對提升自身能力的作用評價中,認為完全沒有幫助的占7%,沒有太多幫助的占25%,幫助很大的占12%,有一定幫助的占56%,所以學校對每個專業設置的實習對學生的能力等方面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5)學校舉行的學術性活動或競賽對學生的需求滿足度調查中,覺得完全能滿足的占7.5%,基本上滿足的占44%,覺得不太能滿足的占38.5%,完全不能滿足的占10%。
(6)影響學校學習風氣好壞的重要因素分析過程中,選學校所處的社會大環境有103人,教學管理方式的有107人,教育基礎設施的55人,教師的教風有69人,學生自身的原因的有101人,其他的有17人,所以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學管理方式和學校所處的大環境這幾個方面是影響學校的學習風氣最主要的因素。
(7)由調查得知,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中,認為排在第一位的最高比重是找份好工作,其次是實現自己的理想。排在第二位的最大的比重是找份好工作,其次是實現自己的理想。排在第三位的是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考取證書。

表4 干擾學生學習的因素
第一,大多數同學對自己所學專業較感興趣,調查對象中87%的學生從來不逃課或偶爾逃課,逃課的原因是主要學校社團和兼職工作。在學習干擾因素中,娛樂和情感問題占比例比較大,其次還有社團工作、校園風氣的影響。

表5 課余時間安排情況(多選題)

表6 影響學校學習風氣的因素(多選題)

表7 學生學習動機
第二,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的同學占50.5%,上網摘抄的有34.5%。調查中有一半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比較端正,82%的學生考試有臨時抱佛腳的習慣,從來不預習或復習老師所講課程的人占19%,經常復習老師所講課程的人有15%,偶爾復習的人占63%。
第三,在對自己學習積極性水平評價中,有54%的學生都認為自己的學習積極性水平一般,認為較高的占23%,很高的有9%,較低的占14%,基本符合正態分布。
第四,認為學校的激勵制度能起到激勵學生作用和認為起不到激勵作用的接近于1:1,68%的學生認為學校對每個專業安排的實習對能力提高有一定幫助或幫助很大。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學術性活動或競賽能滿足學生需求。
第五,60%左右的學生將課余時間用于玩游戲或上網瀏覽、聊天等娛樂,其次就是用于做兼職,這個比例接近50%。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學管理方式和學校所處的大環境這幾個方面是影響學校學習風氣的主要因素。
第六,學生學習的動機第一是好工作,第二是實現理想,第三是考取證書。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我們發現大多數高職學生對學習有一定積極性,但在完成作業、預習和復習、準備考試、課余時間安排等方面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周圍環境中也存在不少干擾學生學習的因素。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開設學生喜愛的與專業相關的實踐課程和實踐活動,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同時通過競賽或一些學術活動、社團活動培育積極向上的校園學習風氣。目前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各系都推行“工學結合”的項目教學方式,盡可能通過課堂教學還原或模擬工作流程,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種方式受到學生的青睞,但一些基礎類的課程可能還是按照比較傳統的方式授課,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較少,這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需要在課程的教學改革方面加大力度。
第二,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并通過形式豐富的實踐和實習,讓學生對職場有更多接觸和了解,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和人生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有效抵制“讀書無用”等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不少畢業班的學生都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比較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或能干什么。學校各個專業雖然都有對口的實習基地,但在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有待加強。相當一部分的專業實習都是在實驗室里通過軟件模擬進行,到企業的實習可能只是參觀或者短時間在某個崗位的簡單見習,這使得學生不能對專業及職業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但要完全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校、企業、甚至政府部門和社會的通力合作,比如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完成教學,這方面可以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第三,通過課堂監督、講座宣傳以及心理咨詢服務等多種方式,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讓學生能更好地利用課堂時間和課余時間。另外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包括最近興起的“微課程”,讓在互聯網時代中成長起來并且對網絡有一定依賴的學生能通過網絡的即時性和交互性真正參與教學,提高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
第四,重視學生的情感問題,形成任課教師、學生輔導員、學生心理咨詢服務三位一體的支持體系,解決學生的情緒及情感問題,為學習掃清障礙,也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通過調查發現,情感問題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高職院校需要培養高技能人才,而對技能的理解不能僅停留于專業技能,還應包含一般性的社會技能,如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因此在相應的課程設置和學校資源配給上也應該涉及這些社會技能。
第五,完善獎懲制度。多設立獎項,擴大覆蓋范圍,有效地激勵學生。另外,在懲罰制度的制定上,要保持一定的彈性,既要有可操作的細則,又能保證人文關懷,給學生更多成長的空間。
[1]林宏瑜、姚瞻海:EXCEL數據分析與市場調查[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2]王茜:從期望理論淺析高職學生學習現狀[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6).
[3]姚琳、韓松:運用激勵理論提高大學課堂教學質量[J].當代教育論壇,2010(2).
[4]吳瑾、孫永明、劉勁、李娟:激勵理論在地方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大學教育,2012(4).
[5]呂平、張瑞:高校學風建設聯動機制探析——以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為視角[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