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江++王德智++王彥榮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模式的不斷變化,傳統制度契約式的學生管理模式已經很難完全適應學生管理工作的現實需要。對此,本文從心理契約的概念出發,探討了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約的高校學生管理策略。
【關鍵詞】心理契約 制度契約 高等教育 學生管理
在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是通過制度契約對學生的各種行為進行約束,但是隨著高校擴招等政策的變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壓力在不斷增大,翹課作弊、沉溺網絡、打架斗毆等現象屢見不鮮,這對傳統制度契約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學生管理工作者有必要結合在充分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尋找基于心理契約的更加人性化的學生管理模式,形成對制度契約管理的有效補充。
一、心理契約的概念
“心理契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rgyris,他于1960年在其《理解組織行為》一書中探討了人與工頭之間的一種隱性及非正式的理解與契約關系,首次提出“心理的工作契約”這一概念。后來Levinson等學者一開始對心理契約的概念進行研究和界定,第一次對心理契約進行界定并完整提出心理契約概念的是Schein,他在其《組織心理學》一書中把心理契約界定為:“在組織中,每個成員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間,在任何時候都存在的、沒有明文規定的一整套期望”,并明確指出它對于行為動機方面的重要性。
二、傳統制度契約模式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日趨多樣與復雜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主要是以90后為主,他們往往個性比較鮮明,思維比較活躍,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比較強,但是大部分學生抗挫力卻比較差,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思想比較嚴重,自我約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對較弱。尤其是在信息網絡時代,大學生更容易受到西方不健康思想的影響,從而使得目前高校在校大學生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這就對目前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傳統制度契約式的標準化管理已經難以滿足當前學生管理工作的需求。
(二)學生管理制度不夠健全
在傳統制度契約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存在職能交叉、學生管理部門重復建設、多頭管理效率低下等方面的問題,這與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不夠健全有很大的關系。在高校的建設進程中,雖然陸續建立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但是通常都是出于單向管理學生的目的而制定的,沒有將學生放到同學校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這與契約主體雙方權利平等的原則是不相適應的。此外,很多高校在制定和執行學生管理制度時,很少會考慮學生的意見和感受,甚至有些制度學生還不知道、不了解,這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強制管理過程中人性化管理措施的缺失
制度契約管理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工作,通常強調的都是以社會為本的價值管理理念,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為高校管理工作服務的,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則相對弱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學生個性化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同時,由于在學生管理活動中主要是以強制性的手段為主,柔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相對缺失,也越來越不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良好開展。
三、基于心理契約的高校學生管理策略
(一)貫徹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
在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活動中,學生主要是充當被管理的角色,因此很多個性化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基于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就是要求高校在學生管理活動中,要對學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和人文關懷,無論是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還是學生管理制度的執行,都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這樣才能增進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程度,縮短彼此之間在心理上的距離,增強學生在心理上對學校管理制度的認同感和自覺遵守的主動性。
(二)構建雙向的溝通與反饋渠道
基于心理契約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隨時把握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心理狀態和發展需求,建立起既服務于教師又服務于學生的雙向溝通機制,在保證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真實情況的基礎上,讓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及時了解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及時消除不可見因素對已有心理契約帶來的消極影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心理契約越明晰,心理契約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就越大,雙方的關系也就越緊密。
(三)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
新時期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已經從以前過分注重規章制度的硬性管理思想,發展到如今重視學生的情感與需求的情感性管理思想,進入了文化管理階段。堅持推崇人、尊重人、關懷人、發展人,這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理念。隨著對心理契約的深入研究,發現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契約管理模式的構建與校園文化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已構建的心理契約和校園文化會對學生的態度、行為產生一定的作用力。因此,高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時,要致力于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為學生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這樣才能為雙方心理契約的鞏固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依據心理契約精神,健全制度契約管理模式
心理契約雖然具有很多優勢,但是仍舊無法在整體上對制度契約形成替代,制度契約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仍舊是不可磨滅的,所以基于心理契約的學生管理工作,應當在遵循心理契約基本精神和學生管理工作實際的基礎上,按照自由、誠信、平等、救濟等原則對高校傳統的制度契約管理模式進行健全,形成對傳統制度契約管理模式的有效補充。將學生放到與學校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心理契約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能夠形成對學生管理中制度約束的有效補充,在學校與學生之間構建起良好溝通的“橋梁”,所以高校的學生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心理契約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積極轉變傳統制度性與強制性的學生管理理念,對現有的學生管理模式進行不斷的健全與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