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
【摘 要】新媒體的崛起和迅猛發展,給司法公開的內容、形式、平臺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挑戰。新媒體時代,司法與傳媒的交融和互動是大勢所趨,要構建二者的良性互動關系需要法院持有善待寬容的態度,需要媒體加強自律、把握界限,需要自媒體遵守法律實現表達。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人民享受民主權利、享受法治保障,從而實現我國的民主與法治。
【關鍵詞】新媒體 司法公開 自律 法律 互動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目前,關于媒體或旁聽人員能否使用手機發送微博的問題,僅在《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有相關規定。而我國法庭規則是20多年前公布的,目前正在進行修訂。這些問題都將在法庭規則修改時予以明確。
美國大法官布萊克曾說過,“言論自由與公正審判是我們文明中兩種最為珍貴的東西,實在難以在二者之間取舍”。司法權的性質與職責決定了它與媒體的關系要比立法權、行政權與媒體的關系更為復雜和難以調和。如何理順、規范司法與媒體的良性關系,需要這兩個職業群體共同的“內外兼修”。
一、練好內功、善待寬容是法院應有的態度
公開意味自信,自信提升公信。面對新媒體,法院和法官承受著比以往更大的心理壓力,因為稍有閃失,案子被弄到網上“炒”一通,造成的負面影響就難以估計。法院審理的案件經常會成為輿論的焦點,這對法院和法官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法院需采取一系列的舉措,同時練好“內功”和“外功”,更好地應對愈來愈強大的網絡輿論監督。
1.練好內功,“釜底抽薪”
法院面對新媒體時代的諸多挑戰,首要的任務是要“釜底抽薪”,把法院自身的各項工作做好,真正做到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按照“事事是載體”理論,如果法院能實現以下四句話的要求,其他的工作恐怕就是技術問題了。第一,法庭是最好的宣傳場所。法院應當把法庭大門敞開,讓社會公眾和媒體無障礙地進入法庭旁聽公開審理的案件,一次活生生的審判比任何宣傳活動的作用都大。第二,判決是最好的宣傳材料。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強調,要讓每一份判決書成為生動的法治教材。當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強力推行裁判文書上網的工作,中國裁判文書網已于2013年上線。第三,法官是最好的宣傳講師。法官除了在裁判文書中展示法律觀點,其一言一行都會產生很重要的社會影響。第四,公信是最好的檢驗標準。法院的公信力不是法院對自己的評價,而是社會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度和信心度。當法院工作出現問題反映在公眾媒體輿論中時,“揚湯止沸”固然重要,而“釜底抽薪”苦練內功、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實現司法公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①
2.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善待媒體
一是完善法院新聞發言人制度,提高新聞發言人職業水準。歐洲法院普遍設置新聞事務法官和傳媒顧問,一般是由大法官或高級別的法官擔任。代表全國司法系統的新聞事務法官一般由首席大法官、最高等級的法官和司法委員會成員擔任。二是積極主動地與媒體溝通,提升與媒體溝通的技能。司法公開是最有力的輿論導向,對民眾關注的案件應主動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案情,以真實及時的信息引導輿論。三是對已經審結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復雜案件的判決結果,法院要向媒體提供裁判文書、法律依據、簡要說明,解釋必要的司法程序和司法規范語言,引導媒體在采訪報道工作中,尊重司法事實,尊重司法秩序和訴訟規則。四是建立輿情的預警、研判機制,建立突發事件網絡首發和日常回復機制。對媒體反映的問題認真核查,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澄清事實真相,將傳言淹沒在真實信息的海洋里。
二、加強自律、把握界限是媒體占據主動的法寶
默多克說:“誰控制了傳播的入口,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傳統媒體雖然占據著強大的輿論場、深厚的基礎、廣泛的資源等諸多優勢,但是媒體的職業道德和行業自律準則一直都沒有建立起來。近年來媒體在報道司法案件時違背職業道德和行業自律的事件時有發生。一些刑事案件沒有審理終結,報紙網絡上就赫然登出“某某構成XX罪”“某某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等等。媒體利用這些標題吸引眼球、制造轟動效應,雖然短時間內吸引了受眾廣泛關注,但因沒有把握好報道的界限,導致一些報道有差錯或重大失誤,反而影響了媒體行業的公信度。
1. 媒體客觀報道法院工作的權利
關于媒體客觀報道法院工作的權利,201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人民法院接受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已作出了明確規定。但三年多來,我們看到人們仍然圍繞這些已經在規范層面的權利糾結著。這些權利具體包括:(1)優先旁聽庭審。審判場所座席不足的,法院應當優先保證媒體的需要。目前,許多法院在法庭設置了媒體席。(2)為媒體采訪提供查閱相關資料的便利。媒體需要相關裁判文書復印件、查閱庭審筆錄的,可以向申請法院獲取這些資料。(3)有條件進行庭審錄音、錄像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新聞媒體的申請經批準后提供相關資料。(4)申請獲取法院的規范性文件。(5)對法院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當然,在實踐中經常會有部分法院拒絕媒體旁聽的情況,越是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旁聽越難。這需要司法機關和媒體建立一個共同遵守的職業準則。法院應為媒體提供充分的采訪報道權利,建立保障媒體旁聽庭審的機制;媒體應客觀公正地報道案件真實情況,不做影響公正裁判的“輿論審判”。司法與媒體均應守住各自的職業底線,尋找一個最佳的結合點,才能有效破解當前司法與媒體關系的困境。
2. 遵守職業規范和自律
關于媒體如何報道司法案件,如何遵守職業規范和自律的問題,早在20多年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徐迅就提出媒體報道案件的10條自律規則:(1)媒體不是法官。案件判決前,媒體不應作出定罪、定性的報道。(2)不應指責訴訟參與人及當事人正當行使權利的行為。(3)對案件報道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婦女、老人和殘疾人等的權益予以特別的關切。(4)對不公開審理的涉及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案件的案情,不宜詳細報道。(5)不針對法庭審判活動進行暗訪。(6)平衡報道,不做訴訟一方的代言人。(7)評論一般應當在判決后進行。(8)判決前發表的質疑性、批評性評論應當謹慎限于違反訴訟程序的行為。(9)批評性評論應當抱有善意,避免針對法官個人的品行學識。(10)不在自己的媒體上發表自己涉訴的報道和評論。這些自律規則是從法律的精神和新聞業的基本理念中抽象出來的,目的是以具有操作性的規則來規范媒體的相關行為,盡力減少或避免新聞與司法的沖突,使雙方在追求平衡的過程中各得其所。很遺憾,這些體現法律精神和新聞理念的自律規范一直沒有取得新聞職業人的現實認同,并成為職業群體的執業標準。媒體的行業自律、媒體自律以及媒體工作者的自我約束等自律機制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一個沒有自律準則和自律精神的群體,很容易喪失職業群體自我發展的機會,也會有意無意地損害這個職業群體在公眾心中的地位。這也是中國新聞工作者苦苦追求多年的新聞執業尊嚴為什么得不到全體公眾完全認同的原因之一。
3. 司法案件媒體報道的界限
首先,合理限定新聞媒體報道司法活動的階段性。媒體報道時要注意司法過程的階段性,不得超越司法程序對案件進行定性,侵犯當事人受公平審判的權利。其次,合理規范新聞媒體報道司法的方式。注意報道的全面性,避免傾向性;注意報道的深度性,避免影響司法活動的正常進行;注意尊重司法的既判力,避免損害司法的權威。第三,建立媒體干預司法的約束制度。當法院發現新聞媒體在采訪報道法院工作不適當或者違法時,可以向新聞主管部門、有關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組織或者新聞單位等相關部門通報,并提出處理建議。對于媒體報道出現損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或者侵犯訴訟參與人的安全和隱私的,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當事人名譽權等行為,應當追究相關媒體及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媒體監督司法,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
三、自媒體的表達權應遵守法律底線
在新媒體時代,自媒體的出現使得任何一個人在互聯網上都能發布新聞、分析信息,并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向公眾傳播。人人都是自媒體已經成為最普遍的網絡媒體形式。自媒體的表達權是公民表達權的延伸,應當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從法律層面上,只有在尊重他人的表達權而又不濫用自身表達權的社會中,表達權的正確行使才能得到保障,這也是保障每個公民個人權利的必要前提。所以,自媒體在自由表達的同時也應該遵守一定的界限,不能觸碰法律底線,包括:不得在網絡上散布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信息;不得在網絡上散布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或者散布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不得以各種方式利用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不得以在網絡上發布、刪除等方式處理網絡信息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上述行為。上述行為若構成犯罪,可以按照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等罪名定罪處罰。言論自由雖是憲法權利,但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不會允許有誹謗他人的“言論自由”。通過厘清自媒體表達權的法律邊界,公民可以依法充分行使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和監督權。
那么,自媒體在報道傳播司法案件時,是否也應遵守與媒體從業人員同樣的職業約束呢?我們認為,自媒體對司法案件的報道和傳播,雖然無法要求其按照媒體從業人員那樣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新聞職業素養,但對刑事案件傳播最起碼應遵循“無罪推定原則”的最低底線。因為,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通行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國際公約確認和保護的基本人權。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都應遵守這一底線,這是文明社會最起碼的標準。新媒體時代中,公民的媒介素養更代表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公民良好的媒介素養和自律精神會擴展言論自由的空間,而廣闊的言論自由也恰恰為公民的表達權利提供成長的寬松環境。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形成一個更加自由、更加規范的輿論場。
四、結語
的確,新媒體改變了經濟,改變了生活,更重要的是新媒體改變了權力結構,改變了權利界線。相應地,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司法觀念,改變了通行的司法行為模式。其實,只有順應發展變化,才不會被時代所遺棄。司法公開所面臨的挑戰出現在中國,也出現在其他國家。它給各國留下的發展機遇也是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處理好媒體與司法的關系,特別是新媒體與司法的關系,最終受益的將是我國民主與法治的進程,是享受民主權利、享受法治保障的人民。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傳媒大學2013傳媒高等教育論壇“新媒體與表達權”分論壇上的發言)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
(本文編輯:寧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