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杏
摘 要 大學生就業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問題。積極心理學是主張激發人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以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事物。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就業,調整就業壓力,應對就業心理危機,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就業心理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ZHOU Yinxi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Graduate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higher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dvocated to stimulate people's potential, constructive force, a positive attitude to look at thing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help students correct view of employment,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djustment,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employment crisis and promot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1 積極心理學的概念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職時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 Seligman說:“心理學不僅是對疾病的研究,對弱點和傷害的研究,也是對優點和美德的研究。治療不僅是對問題的修理,也是正面素質的加強和建設”,隨后,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研究領域,逐漸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是消極心理模式轉變為積極心理模式的變革,消極的心理模式使個體的自我激勵,自我完善等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容易使人產生消極心理,從而對自我失去信心,對生活、工作失去信心。
積極心理學以人的積極力量、善端和美德為研究對象,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那些處于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于正常環境條件下的普通人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社會和個人生活。
積極心理學主張激發人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從關注人類的疾病轉向關注人類身上的優秀品質,提倡用積極的心態對事件做出新的解讀,幫助人們更加積極健康地生活。目前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的個性特征,研究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情緒對健康的影響等方面。
積極心理學理念的運用將為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開辟一個新的視野,在新視野下對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有效性策略的探討與研究,可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積極條件。
2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
2.1 情緒心理問題
2.1.1 焦慮
焦慮是一種復雜的、綜合的負性情緒,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于可能造成心理沖突或挫折的某種事物和情境進行反應時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心理上會產生緊張的期待情緒,表現出不明原因的憂慮和不安。焦慮在擇業時主要表現為大學畢業生希望在畢業的時候能夠盡快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但又擔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害怕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付諸東流,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沒有明確的定位,在面臨就業時,擔心、疑問、迷茫一起涌上心頭,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
2.1.2 自卑
自卑是個體由于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產生的對自我認識的態度體驗,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或品質評價過低,擔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狀態。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有一番作為,但當面臨幾十、上百個人爭取一個熱門職位的時候,常常因自己的學校不如他人的學校名氣大,或因專業不對口或能力經驗不足而感到自卑。大學校園是整個社會留下的最后一塊凈土,當大學生踏出校園,失去了象牙塔的蔭護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勇氣去面對這個變幻多端,爾虞我詐的社會。
2.2 社會心理
2.2.1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指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從自身實際出發,與他人攀比的心理。就業攀比心理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在擇業時不能對自己進行正確、客觀和公正的分析,不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往往拿身邊同學的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的擇業標準,希望能找到大多數人心目中理想的職位,希望(下轉第250頁)(上接第233頁)自己在各方面能夠勝人一籌。其實這也是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缺乏自信的體現。
2.2.2 嫉妒
嫉妒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的情緒狀態。
在同期求職過程中,如身邊的人取得成功,大學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常常產生嫉妒心理,想通過貶低別人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此時嫉妒是把雙刃劍,既傷人又傷己。嫉妒有兩種表現:羨慕別人的優勢激起奮發圖強的精神,努力追趕,這是積極方面;對別人的成就表示不滿,引起心理失衡,產生消極作用,以至影響自身的發展和擇業的順利進行。
3 積極心理學理念在大學生就業心理工作中的應用
3.1 培養積極的就業情緒
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面臨一個與校園環境截然不同的社會大熔爐,同時由于對前路的迷茫以及對自己的懷疑,難免心生卻步。此時,應積極培養大學生的積極的就業情緒,結合社會環境客觀的評定自己的能力,敢于迎難而上。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奮斗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因幾次的挫折而否定自己,在求職的過程中,敢于推銷自己,充分挖掘與發揮自身的潛力。
3.2 培養積極的就業價值取向
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往往把薪資待遇等條件放在首位考慮,或許這樣的崗位并不是自己的專業所長或者并不適合自己的性格、興趣。在就業的價值取向上,大學生應該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些,結合自己的能力、興趣,選擇一份能夠長足發展的事業,將自己的成長融入到工作之中。就業更重要的是能夠發揮一己之長,在實踐中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與理想。
3.3 培養積極的人格品質
很大一部分大學畢業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被捧在手心里,經歷的挫折及磨難較少,因此心理也比較脆弱。當他們取得一點小成績的時候,容易沾沾自喜;當處于困境時,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顯得尤為重要,在求職的過程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能夠正確的看待自己,正視自己的短板,做到不斷的超越自己。同時善于從消極的事情上看到積極的一面,賦予平凡的事情以積極的意義,將積極的能量內化為自身成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Sheldon M. King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 張倩,鄭涌.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J].心理學探新,2003(3):6-10.
[3] 游美琴.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新趨勢[J].職教論壇,2008.
[4] 周嵚,石國興.積極心理學介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
[5] 任俊,葉浩生.西方積極心理學運動是一場心理學革命嗎?[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6):856-863.
[6] 劉春雷,于妍.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學刊,2011.
[7] 彭昱,杜麗巖.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
[8] 陳根.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分析及干預[J].教育與職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