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針對初中生問題意識淡薄與缺失的現狀,深入進行探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初中學生;語文教學;問題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新課程改革實踐者的重大責任。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初中學生不愿、不敢、不善提問等現象普遍存在,這與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個性特征有關,還與教師素養、傳統教育觀念等的影響有關。據此,本文從初中生的內因和外因兩個角度,以課堂觀察和問卷調查的結果為依據,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進行探析。
一、初中生自身的因素影響問題意識的形成
(1)初中生身心發育的特點影響問題意識的養成。心理學家認為,初中生正處在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即“心理斷乳期”。該時期的學生身體正在發育,已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要求獨立和自主,希望受到別人尊重,伴隨著自尊心的加強,逆反心理和患得患失心理也在增加。課堂上怕提的問題過于簡單或不得要領而在老師、同學面前形象受損,尤其害怕在異性面前會“顏面掃地”,從而謹小慎微,產生膽怯心理。有些同學由于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缺少自信,只看到缺點,沒發現自己的長處,甚至因長相、性格、家庭、學習成績等不如人意而產生自卑感,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特別是登臺亮相的活動,更不敢向老師提問,與同學交流,以至于“沒有”問題或淤積問題,久而久之,造成問題意識削弱,最終喪失。
(2)初中生學習動力的不足限制問題意識的激發。如今的初中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在家長的呵護下一帆風順地長大的,他們愛享樂,常有怕苦、怕累、怕麻煩、不思進取的心態。學習上缺乏內驅力,調查發現,只有13.4%的學生對語文課很有興趣,43.7%的學生有點興趣,況且學生真正喜歡的是想聽老師講有趣的內容、參與不受約束的課堂活動,而學習目標、方法和結果全然不在關注之列。初中生還習慣于小學階段機械記憶的學習方法,即便教師怎么激發其學習興趣,介紹適宜的學習方法,營造提問互動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氣氛,他們也不愿靜下心來積極思維,更不會用心比較,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而是繞開問題,忽略問題的存在。由于思維的膚淺,加上學習動力不足,他們缺乏克服困難和經受挫折的磨礪,很難體驗到成功后的喜悅。對學習的不感興趣,嚴重制約了問題意識的激發和問題解決的激勵,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即使回答老師的提問也是敷衍了事。課堂觀察發現,學生常常不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即使被老師指名回答,也是很簡單地搪塞老師的提問,沒有深層的思考,沒有精彩的思想火花,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問題意識的缺失。
(3)初中生提問技能的缺失制約問題意識的發展。從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看,初中階段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很強。這既是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還不足,又是由于學生的思維定勢還較少,因此,保留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模仿力。據觀察,很多情況下學生的不提問并不意味著他們真的沒有問題,而是受不會提問的制約。學生提問技能的缺失,固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主要責任還在于教師。教師一般不喜歡學生問較多的問題,因為這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自然很多教師也就不會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和技能,造成學生有了疑問也不知道怎樣提出,即使提出也因詞不達意,得不到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下次也就保持沉默,問題意識也就無從發展。
二、教師自身的素養影響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1)教師自身缺乏問題意識。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一般滿足于教教材知識,考什么就教什么,很少對教材和權威進行質疑批判。初中教師的教學往往以分數為目標,很少為學生終身發展作長遠打算。教師自身問題意識的缺乏,也就不會有讓學生提問的意識,更沒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行動和研究。課堂觀察表明,教師很少有鼓勵學生提問和引導學生提問的言行,更沒有預留提問的時間。加上初中生知識面窄,生活經驗不足,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這使得教師不歡迎學生敢于提問的表現,反而有意無意表露出淡漠,忽視,甚至嘲笑、挖苦、指責,直接打擊了初中生提問的積極性,甚至造成學生心理上的傷害。
(2)師道尊嚴與教學方法的影響。在教師主導的課堂上,學生沒有提問的膽量和時間,教師很容易演變為說一不二的權威,把自己的理解武斷地強加給學生,把學生當做容器,不引導質疑,不指導學法,不設計差異化教法,這嚴重影響著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和培養。調查問卷發現,學生主動求助于老師的只有12.3%,他們主要因害怕教師嘲笑而不愿再次求救,這表明教師的權威確實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訪談發現,教師的性格也影響著學生的提問。在教法上,從“滿堂灌”到“滿堂問”,而且忽略提問的質量,缺乏對思維實質性的激發,單純為了互動而提問,大量的無效提問充斥著課堂,使學生失去了回答問題的興趣。有些學生甚至害怕教師提問,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思考能力得不到鍛煉,主動探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降低。
(3)教師的時代責任感不強。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笨梢?,時代賦予語文教師重大的責任,但一些教師缺乏時代敏感性,對教育工作缺乏責任感,片面追求升學率,不注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調查發現,初三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總體低于初一、初二學生,這與中考導向和教師時代責任感不強有關。
三、傳統教育觀阻礙學生問題意識的建立
傳統教育博大精深,它在給我們帶來燦爛文明的同時,也對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造成障礙。其一,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上下尊卑,學生在家里要服從家長,在學校里要尊重師道。傳統學生觀把順從、聽話、老實看作好學生的標準;傳統教師觀師道尊嚴的影響遠未消除。傳統學習觀注重重復訓練,題海戰術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無暇顧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其二,傳統教育觀重群體、輕個體,重共性、輕個性,主張“大一統”“共性至上”的群體原則,過分強調劃一,忽視個性的獨立與自由,這實際上是對問題意識的一種扼殺,導致學生主動性、獨立性、批判性不足,缺乏強烈的主人翁思想和打破常規思維的意識。
四、考查評價制度束縛著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訓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最具有主觀性的學科,大至課文主題,小至一句話、一個詞,都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用非此即彼的簡單形式來評價。考試評價的標準答案,只是根據命題者的思路確定的,因此,答案不能違背命題者的意圖去創造性發揮,考生即使有獨特新穎的見解,也無法在答題中反映出來,為了應試,教師平時的評價只能順應重結果、輕過程,重標準答案,輕智力開發,學生發現問題時,教師不能尊重學生的見解,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而是“循循善誘”到“標準答案”上。
由于答案只有一個,有時令人摸不著頭腦,而又不敢等閑視之,于是師生慢慢悟出了一個道理,就是按標準答案死記硬背,唯一的答案被賦予了無上的權威。活生生的學生個體,變成了思維僵死受體,為了考試,教師往往把正確的答案和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卻忽視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即怎樣通過自己的思索、探索去尋找答案。這種方法似乎能提高學生的成績,但卻造成學生思想程式化、刻板化,不敢越雷池一步,積極主動的探究意識淡薄,不再思考,不再懷疑;只有答案,沒有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被摒棄于教與學的過程之外。
影響初中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還有諸多,比如:學習任務繁重、班級學風、同學關系、學生個性、教材編制、學校管理等。無論什么因素都是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入的。在培養問題意識這個問題上,師生都要順應知識經濟創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面對現實,對癥下藥,共同行動,一起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公奇.關注問題意識[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3).
[2]顧向陽.淺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J].天津教育,
2002(10).
[3]朱惠芳.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可行性分析[J].
文學教育,2012(4).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社,2011.
(江蘇蘇州市吳中區城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