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潛
(南昌市青云譜學校,江西南昌,330001)
當前,全國第八次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教育前所未有地承載起更艱巨的時代重任和歷史使命——推動人類的進步,發展社會的繁榮。打破陳舊迂腐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以構建生命意義的課程文化和課堂文化為重點,讓學生接受美好的教育,獲得完備的能力,是我校各項工作的重點。
著名學者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提到,“文化是一種解救策略,把人類逐步從自然的、社會的及自身的牢籠中解放出來,便是文化的永恒主題。文化作為一種學習過程,是與作為認識、行動、體驗和自我表現的完整的人聯系在一起的”。
學校文化指的是學校各方共同擁有的價值觀、信念、態度、作風和行為準則。它包括了一所學校以往的歷史積淀、學校自我發展的主題等。學校文化可以促進學校教育管理、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等的變革,可以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創新意識,是學校培養現代人的獨特財富和資源。建設學校文化重點是領悟“學校精神”“學校目標與方向”,接受其中蘊涵的要求,從而使學校各方產生心理壓力和動力,促使學校教育目標順利完成。
青云譜學校提出了“做最好自己的美好教育”的辦學理念。“美”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好”即“追求做最好的自己”;“美好教育的核心”是“盡善盡美,臻至完美”。在這樣的理念中,我校的育人目標是“打造志存高遠、儒雅睿智的教師隊伍,培養知書達理、多才多藝的學生”,總之就是一句話——培養美好的人。
在這樣的辦學理念引領下,教師文化離不開學習、反思及團隊文化的熏陶,這是一種從個人到團隊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通過對身邊問題的扎實研究、進行個人成長規劃等方式,不斷成長,做最好的自己。
學生文化離不開學習、思考及實踐的內化,讓學生在青云譜學校的學習中不斷提升、成長。通過生本合作學習小組(團隊)、課外閱讀考級評估(過程及結果)、學習2+1特長等方法,使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怎樣理解教學就是一種文化?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遞和創造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人類文化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發展活動的統一過程,教師要把辦學思想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它的內涵表現為深刻的教學、真誠的教學、互動的教學。總之,教學文化涵蓋教學生活方式、教學集體意識、教學習慣、教學制度和思想等。

圖1 教學文化的意義
要打造美好教育的教學文化,應該包括哪些重要的內容呢?根據青云譜學校的辦學實踐和辦學實際,我們認為新時期的教學必須重新建構,指向育人的文化,即課程文化要打造與學校辦學理念相宜的課程系列(核心),通過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來打造科研文化(必然通道),通過改革課堂教學來推進課堂文化建設(重要策略)。如圖2所示。

圖2 教學文化關系圖
課程改革由技術取向向文化取向轉變,其轉變的核心是課程文化精神的轉變。研究課程要考慮課程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要考慮對學校教育和師生發展的影響。“課程是充滿靈性的空間”,如同上海市迎園中學的表述,“課程就是學校一切教育教學生活的全部”。因此,我們要回歸課程的本質,凸顯教育意義,追求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又富有個性地發展。在建設課程文化的過程中,校長帶頭踐行學校文化,增強“美好課程”的領導力。校長結合學校培養目標制定了《青云譜學校美好課程方案》,培養學生獨有的素養——書卷氣,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藝術節、書香節、體育節、科技節;開展教師研修文化建設——校本研修、讀書交流、腦力激蕩、微課研究、微技能研究。在建設“美好課程”的過程中,基于學校的特色,我們積極開發、整合校本課程,并做了如下思考與實踐(美好課程介紹第一稿):

表1 “走向美好”系列校本課程
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整合、創新,積極構建“美好課程體系”(第二稿):
(1)規劃:打造“經典·創意”的課程品牌,內容由德育、學科整合、辦學特色、學生年齡特點等部分組成;目的是滿足學生學習、成長的需求,加強學生學習過程、教育內容中關于育人價值、核心能力的研究,打造“主題模塊”課程。
(2)實施:由教學校長、教導主任領導;德育校長、大隊輔導員、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和教學骨干推動;具體負責人是各年級組長。
(3)管理:每個學校領導蹲點一個年級,邀請專家指導、講座,定期開展研究部署,做好課程工作。
(4)評價:(教師)定期推出觀摩研究課進行交流,予以獎勵,鼓勵先進;(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和體驗,注重過程性、發展性和動態評價。

圖3 “美好課程體系”

表2 《美好“年輪”成長手冊》年段評價板塊
續表

年段名稱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求知(藝術)三年級美好苗尊敬章、責任章、執勤章、自理章動腦章、自查章、交流章、閱讀章、才藝章四年級美好花遵紀章、結對章、自救章、環保章巧思章、觀察章、筆記章、合作章、閱讀章、才藝章五年級美好果感恩章、愛校章、溝通章、健身章、家務章創意章、積累章、表達章、梳理章、閱讀章、才藝章六年級美好樹愛國章、誠信章、分享章、志愿章、法制章實踐章、健體章、思維章、閱讀章、才藝章
根據表中獎章的獲得數量,對學生的禮儀、服務、參與、計劃等執行情況進行評價,最后分別給予紅、橙、黃、綠、藍、紫六級獎章,并兌現獎勵。
我們認為教師必須是一名研究者,要注重問題研究、敘事研究、課例研究。學校根據課程研究的深入開展,利用骨干團隊進行課題的研究工作,多維度地開展扎實的小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理論水平。
圖4 教師角色圖
我校有語文、數學、英語、術科四個教研組,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幾個教研組間不斷合作、前行。下面以語文教研組的“教師重組型校本研修活動”為例談談打造教研團隊文化的做法。
[活動背景]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開始關注校本研訓。開展校本研訓必須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新課改中教師所面臨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學校為研究基地,研究和解決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實際問題,總結、增加教學經驗。校本研訓將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實際結合起來,能夠有效整合本校的培訓資源,充分調動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驅力,有利于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隨著課改的實施與深入,我校教師在理解教育理念和把理念轉化為實踐方面還存在不少的問題:
(1)教師視野尚顯狹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停留于粗淺的理論層面。加之教師的工作節奏快,反思時間少,因而深層次的研究少,對新理念、新技能、新方式的主動學習、探索不夠。
(2)教師的主體探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積極反思教學、自覺讀書、主動研討交流、善于總結積累的良好習慣沒有很好養成。比如教師自主吃透文本、努力深入研究優秀案例、自覺優化課堂教學方式的很少。或者此類的主動鉆研還只限于少數教師的自覺行為,深層次的師際對話習慣還沒有養成。
(3)“高原現象”教師占的比例較大,主要是中老年教師,表現在束縛于經驗,滿足于現狀,倦怠于壓力。備課、上課和作業存在“三張皮”現象,無效或低效課堂還時有存在。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一系列同課異構聽評課活動。我們以《難忘的一課》為例,進行分組校本研修活動。為了提高教研活動的參與度,我們利用不同的分組討論,對話文本,碰撞思維。
[活動準備]
11月28、29日,五年級語文教師一起,參與劉正婷、舒慧兩位教師的公開課——《難忘的一課》的備課活動。
11月29日,全體教師在多媒體教室聽劉正婷、舒慧兩位教師上的兩堂語文課,并從目標意識、課型意識、語用課堂、生本課堂、技術意識、創新意識六個方面觀察課堂,填寫生本語用課堂觀察表。
[活動過程]
1.縱向分組,答疑辨析,聚焦文本
班號相同的語文教師在一起,以五年級語文教師(舒慧、劉正婷、萬紅英、劉海金、盧穎)為組長,答疑辨析,聚焦文本,進行對話,時間為15分鐘。
2.橫向分組,碰撞思維,總結匯報
六名備課組長(一年級易金芳、二年級熊艷紅、三年級陳萍、四年級婁丹、五年級萬紅英、六年級羅艷芳)將討論結果整理在事先準備的方格紙上,時間是20分鐘。然后每組逐個進行三分鐘的匯報交流,最后將教師的思考整理后收錄進我校的智慧樹。
3.校長做活動總結
活動的總結與反思:經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師重組型校本研修活動開展得十分順利。本次重組型校本研修活動,通過兩次分組,不同的教師在一起探討,碰撞思維,形式新穎,是一次創新。
活動前,教研組做好精心準備:組織五年級集體備課,設計生本語用課堂觀察表,引導教師從不同方面觀察課堂。活動過程中,31位教師就關心的問題進行探討,場面熱烈。活動結束后,教師對課型、語用課堂、生本課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達到了預期效果。教研組長匯總了討論結果,進行匯報。校長及時總結。
以科學教學觀為前提,以行為實踐為主要形式,促使學生逐步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形成民主的、開放的、自覺的文化意識形態,對師生產生特有的熏染和陶冶作用。
我們提出“寓學于樂,愈學愈樂”的生本課堂,即創造一種心靈融通的交流場,喚醒學生主體參與的內驅力(以互動為原則,以自主為目標,以發展思維為主線,以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為最終結果組織教學)文化場。
關于課堂改造,我們做了以下幾點改革:整合美術課程內容;低年級語文集中識字;整合研究音樂、美術等學科,突出“藝術課程”這一課型;開展“經典·創意”課程品牌開發,注重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機融合,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形成新特色,打造生本課堂。
為了保障教學文化的建設,學校從各個方面積極努力,認真對待,以保障教學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總結起來就是做到了以下幾點: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視;二是有完善的發展規劃;三是保證時間充足;四是進行階段總結,表彰先進;五是給予經費保障;六是給壓力,加擔子,確保出成績。我校開展“美好教育”的總體思路是:品牌經營—特色教學—策略研究—師資提升—名師—名校—名校長—打造優質教育。
以上是我校開展“美好教育”引領優質學校成長課題實施以來的做法,希望對學校教學文化的重建與打造能促進學校更加優秀地發展。
[1] 劉慶昌.教學文化的意義探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2] 龔孟偉,南海.教學文化內涵新解及其結構辨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7).
[3] 龔孟偉,李如密.試論當代教學文化的形態與功能[J].課程·教材·教法,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