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義
摘 要:數學課邏輯性強,學生感覺枯燥、呆板,不像語文課那樣有情節可談。要想有一節成功的數學課,導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導課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大增,進而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關鍵詞:數學課;導入技巧;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96-01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如怎么導入新課。使學生精力一下集中起來認真聽講,則是一節課成功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如果新課的導入生動、形象,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就能激發起來,印象深刻,使學生對你所講的內容“一見鐘情”的好的開端,如同橋梁,如同序幕,可以起到誘發思維,先聲奪人的作用,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新課導入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新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巧妙設計。
怎樣才能設計好新課導入法呢?多年來我一直努力和實驗,總結出了數學的幾種導入方法。
一、復舊導新法
溫故知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新舊知識緊密的聯系起來,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時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非常容易接受。例如:在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先復習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質,即:對應角相等、對應邊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又如:在講切割定理時,先復習相交弦定理內容及證明,即“圓”內兩條相交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然后移動兩弦使其交點在圓外有三種情況。這樣學生較易理解切割線定理、推論的數學表達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敘述定理內容,并總結圓冪定理的共同處是表示線段積相等。區別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點內分線段,而切割線定理,推論是外分線段、切線上定理的兩端點重點。這樣導入,學生能從舊知識的復習中,發現一串新知識,并且掌握了證明線段積相等的方法。
二、動手操作導入
皮亞杰的認知發生論中指出“兒童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并從活動中抽釋出數學知識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主動地去探索數學活動?!?/p>
例如在講“勾股定理”時,先讓學生量量自己兩個三角板三邊的長度,并大膽猜測它們之間的關系。有的學生嘗試計算,有的學生由前邊動手量的數據能推出結果,但也講不出原因。這時,老師提出要解決此問題。我們須學習一個重要定理:勾股定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由于學生已經動手具體的了解了這些簡單幾何體,對它們有感官上的認知,我在課堂上進行的講解就很順利,學生也能很快的接受新課的知識。
三、問題引入法
問題引入法也叫創設簡潔的教學情境。簡潔就是對原始的素材進行科學的剪輯,割舍掉必要性不太強的枝節,留下非要不可的主干。情境過于復雜,猶如“老太婆的裹腳布——又長又臭”,易引起學生視覺、聽覺和思維的保護性抑制。比如:由宇宙飛船離開地球進入軌道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v1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v2(它們滿足v12=gR, v22=2gR.。其中g=9.8/s2 , R是地球半徑,R=6.4×106,怎么求v1, v2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內容——算術平方根。
四、以疑激趣法
課堂教學中,從創設情景入手,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產生創新的動機和靈感。以疑激趣法是根據中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創設一些疑問,創設矛盾,設置懸念,引起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例如:有一個同學想依照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塊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帶回家就割出同樣一塊三角形呢?同學們議論紛紛。然后,我向同學們說,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F在我們就解決這個問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五、演示教具導入法
演示教具導入法能使學生把抽象的東西,通過演示教具形象、具體、生動、直觀地掌握知識。例如:在講軸對稱時,先在一張對折的紙上畫出一幅美麗的圖案,隨后打開,沿著折痕剪開,把它們放在一起能夠完全重合,因此,就說折痕兩旁的圖形關于這條直線的對稱,兩個圖形關于直線對稱也稱軸的對稱。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記得牢。又如:在講弦切角定義時,先把圓規兩腳分開,將頂點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畫好的圓上,讓兩邊與圓相交成圓周角∠BAC,當∠BAC的一邊不動,另一邊AB繞頂點A旋轉到圓相切時,讓學生觀察這個角的特點,是頂點在圓上一邊與圓相交,另一邊與圓相切。它與圓周角不同處是其中一條邊是圓的切線。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記得牢。
六、利用多媒體導入法
通過實物圖片、幻燈片、照片、錄音等手段導入數學,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例如在講三視圖時,利用具體的實物圖片,學生能夠很快理解三視圖,從而激發學習的動力,并使其產生好的學習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導入的類型和方法是很多的,不只是以上幾種。對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導入方法。即使是同一個內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導入。導入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各種方法一般都在交替使用,但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導入的方式及導入的例子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教學,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整個數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設計好每節課的導入,使學生產生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充分發揮學生非智力因素,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展,都能體驗到數學活動中創造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董慶莉.數學課的幾種導入方法[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09(08).
[2] 王秀芹.淺談初中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6)
[3] 秦曉春.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素質[J].科技資訊,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