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洪
摘 要:關于書法(包括寫字)課程的教育教學,國家教育部曾經頒布過諸多文件,有過許多關于書法(包括寫字)課程的目標、要求和內容的表述。本文將選擇相關的文件文本,列舉一些與書法(包括寫字)課程目標、要求與內容的相關資料,做一些簡單說明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書法課程 內容 構建
七、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內容構建的探索
課程目的、目標、要求或者理念,與課程內容相輔相成,融為一體。關于書法(包括寫字)課程的教育教學,國家教育部曾經頒布過諸多文件,如1998年發布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試用)》(以下簡稱“寫字綱要”),2002年頒發了《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2011年發布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2013年又頒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書法綱要”),都明確提出了書法(包括寫字)課程的目標、要求和內容;相關的內容也在2011版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中有所表述。應該說,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內容構建的探索與嘗試,一直在進行中,就像從寫字教學正式正名為書法教育一樣,這是對書法課程認識上的長足進步。
本文將從上述文件文本中,列舉一些與書法(包括寫字)課程目標、要求與內容的相關資料,做一些簡單說明和分析。
(一) 關于書法(寫字)課程教育教學目的表述
表一中有關表述,都強調書寫漢字的重要性,“寫字綱要”與“課標”側重于文字書寫實用性;“書法綱要”明確提出漢字及書法是“文化瑰寶”,漢字除了語言文字的實用功能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肯定書法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這一提法具有新的高度。
(二)關于書法(寫字)課程教育教學要求或理念的表述
表二中的相關表述,“寫字綱要”與“課標”都是從文字教學的角度出發,后者只要求工整會寫,前者不僅提出識字、寫字教學連貫性、規范性,還明確寫字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且提到寫字對學生的興趣、審美、習慣的培養要求。“書法綱要”的基本理念表述相對完整、全面,既明確了書法與語文課程之間的聯系,同時強調書法課程的獨特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性與基礎性相支撐。識字寫字,是學生系統接受文化教育的開端,是終身學習的基礎。中小學書法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達到規范書寫漢字的基本要求。這體現出教育面向全體的全面性和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在一定程度上滲透了教育公平的思想。
2.實用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硬筆與毛筆兼修,既重視培養學生漢字書寫的實用能力,還要滲透美感教育,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3.規范性與創造性相結合。中小學書法教育要讓學生掌握漢字書寫的基本規范和基本要求,還要關注學生在書法練習和書法欣賞中的體驗、感悟和個性化表現。
4.專業訓練與文化熏陶相滲透。書法課程要注重基本書寫技能的培養,提高書寫水平。同時適當進行書法文化教育,使學生對漢字和書法的豐富內涵及文化價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書法既是技能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三)書法課程內容構建的探索:從“寫字綱要”到“書法綱要”
教育部從1998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試用)》,到2013年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歷時15年,書法才得以課程的名義正式進入課堂,來之不易!有了課程指導綱要,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書法課程的基本目標與內容,起到了事實上課程標準的作用,這不能不說是進步,當然這一進步或許來得遲了一些。2011年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中有這樣一段話:“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電腦、手機的普及,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有所削弱,為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有必要在中小學加強書法教育。”這說明漢字書寫能力的弱化、漢字書寫危機等現象已經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與重視,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
眾所周知,古代漢字的日常書寫,促使了漢字書法的產生。中國書法留存的大量書跡,是日常書寫的產物。當今科技發展已經改變了使用漢字的方法,古代漢字的書寫、鐫刻、鑄造等方法,漸漸被點擊、復印、語音等現代漢字錄入方法所取代。漢字日常書寫曾經的輝煌,漸漸演變成書寫的危機。從漢字的日常書寫到書法,一直是維系華夏傳統文化的主要力量,我們不能因為科技的進步而使自己的文化斷裂、消亡;因此,通過書法教育來促使漢字日常書寫水平和應用能力的提高,是一條基本途徑。
然而,書法悠久的歷史積淀、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既是技藝,又是文字,也是文化;既要繼承歷史傳統,又需要現實創新,要構建課程內容,成為教師能教、學生可學的知識技能體系,著實困難。“寫字綱要”和“書法綱要”中都有相對完整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本文將它輯錄成表格,供參考分析。
表三中“寫字綱要”構建的教學內容比較完整,包括了情感興趣培養、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習慣養成四個方面,每個學段規定的教學內容條理清晰、要求明確,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寫字綱要”局限于寫字與書法概念上的人為割裂,過于強調寫字的實用性、工具性,忽略了毛筆字的書法藝術性,因此,毛筆書法的藝術教育規律、內涵、傳統等應有的教學內容沒有足夠體現出來。
表四中“書法綱要”構建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基本上能反映新的時代特色與社會要求,體現出與“寫字綱要”截然不同思維邏輯,即站在漢字和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的角度來思考,力圖實現推進中小學書法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課程目標。“書法綱要”構建的教學目標與內容,較好地理順了毛筆書法與硬筆書法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重新詮釋和充實了書法課程教育的藝術內涵。寫字的概念被漢字書寫替代,包括實用性書寫和藝術性書寫,兩者具有內在的聯系,這使得書法課程的目標與內容中關于漢字的實用功能、文化功能、審美功能能夠統一協調起來。在目標的表述上,分為總體目標、分類目標、年段或階段目標,用詞如了解、掌握、運用、模仿、創作等也比較準確,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科學性。書寫的對象明確為漢字,彰顯了漢字演變的歷史內涵,拓展了書法學習對象范圍,如除漢字演變的各種書體之外,還可以包括漢字知識、漢字文化、漢字文獻、漢字應用等豐富內容,而不僅僅局限于現在通用的簡化漢字,讓我們走出了簡化字、繁體字多年爭論不休的桎梏;學習目標與內容的設計,考慮到了教與學的基本原則,比較符合兒童的生理發展、心理認知規律,較好處理了書法知識、技能、文化、審美、素質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強調書法課程教學內容應滲透、運用到各課程,如結合語文、歷史、美術、藝術等相關學科的學習,以及課堂內外學習、訓練與應用。當然,在作為“書法綱要”力圖簡約的原則之外,學習內容的表述上太過簡單、籠統,缺乏教與學的可操作性,年段間的學習內容銜接關系沒有很好的細化處理,如可以把書法藝術的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核心內容,在每個學習階段進行解構,使之細化、具體化,作一些定性定量學習內容的規定,讓它更具有可操作性;承擔文化傳承功能的漢字知識、漢字文化方面的內容,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挖掘和充實。同時,還需要建立一套書法課程特有的名稱、概念、術語體系,更加有利于教學目標與內容表述的精確、科學;還需要及時結合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的實踐,充分考慮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承載能力,把理論知識學習、應用技能掌握、實踐活動開展有機地統一于書法課程內容體系中。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蘭亭書法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參考文獻:
[1]《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試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教基二[2011]4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8.2
[5]《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教基二[2013]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