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突出。為大學生就業問題排憂解難的關鍵在于高校如何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當前很多高校都就此作出了大量的努力,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列的問題,尤其是在就業指導、建設實習基地、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改革、實施創業教育等四方面成為熱點問題,從這些方面入手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應成為主要的渠道。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一、引言
大規模擴招已經成為了我國高等院校招生的常態,帶來的是高校畢業生數量猛增,培養的畢業生能否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姑且不論,難免出現就業困境。這是幾年來我國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我們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所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如何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不僅關系到畢業生家庭的生活幸福,也關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在高等教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體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建設水平對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建設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為學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服務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的宗旨,建設公益性、示范性、專業性常設市場是主要目標,主要包括公益市場、校園市場、社會市場和網絡市場。都是在不同平臺的基礎上,為畢業生及用人單位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指導、創業培訓、就業推薦等就業綜合服務。在這個市場上,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國營單位、外資及民營企業等用人單位是需求方,他們根據崗位要求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擇優選擇所需人員。高等院校中準備走向社會謀職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建設的供應方,他們根據自己的擇業意向、專業知識、工作能力等條件選擇工作單位。供求雙方的選擇結果由供求規律決定。
當前為了更全面的為畢業生就業服務,畢業生就業市場已漸漸從簡單的校園市場向公益市場、社會市場和網絡市場等復合市場轉換,但卻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畢業生就業觀念仍與現實有差距
總的來看,高校畢業生大部分可在離校后半年至一年內實現就業,但就業質量有待提高。大學生就業觀念趨于理性,但與現實仍有一定差距。一些高校畢業生仍有這種心理——寧可成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蟻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線城市和基層就業。多數高校畢業生仍然希望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業,希望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業,到中西部地區、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就業的積極性不高。直接導致了畢業生就業結構上的差異。
(二)就業市場中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國在社會新增崗位難以滿足畢業生就業需要的同時,就業市場中結構性矛盾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現為就業取向因學科專業、地域地區、單位性質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取向,與此同時,就業門路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縮窄。
(三)創業教育開展不成熟
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大力提倡創業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個高校都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了種種優惠條件,但由于創業教育課程培訓跟不上,大部分的畢業生缺乏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參與的熱情仍不高。就是有創業開展的,也主要集中于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傳統行業,成功率低。因此,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是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的有效途徑。
(四)高校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還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專業知識背景單一、實踐能力弱的缺陷,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尚有一定距離。
三、開拓畢業生就業渠道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實習是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的一種體驗,只有親身經歷后方能確定自己的目標職業。讓用人單位了解學校、了解學生才能真正拓寬就業門路,而高校畢業生實習是實現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了解的最佳途徑。因此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可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的拓寬。
(二)優化就業指導
大多數高校學生社會閱歷比較淺,眼光不長遠。應重點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樹立學生的職業意識、就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同時還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指導方面的課程,聘請相關單位人事部門的負責人、有關就業指導專家,講授企業的用人要求、求職策略、行業發展前景等,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和方法,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對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便于主動拓寬就業門路。
(三)強化創業教育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再按照過去的思路培養人才,以所謂“適應性”來搶占現成的就業崗位,路就會越來越窄。轉變大學生畢業就是到社會上尋求工作崗位的就業觀念,樹立加強創業教育,引導畢業生自己創業,是十分必要的。
(四)推進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改革
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好壞歸根到底取決于其培養的畢業生的能力、素質是否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于其畢業生質量的高低。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出現困難,呈現出相對過剩的現象,根源于計劃經濟下的教育體制與市場化的就業機制之間的不協調。高校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緊密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就業市場的發展,及時革新辦學理念,科學設置辦學層次,合理安排招生,優化專業培養目標,調整教學體系,實施課程改革,注重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獲取知識的質量,促進其綜合素質和個性的發展,提高其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而拓寬其就業門路。
參考文獻:
[1] 李勇、胡春華、胥俊,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 出國與就業(就業版). 2010(15)
[2] 馬宏麗,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開拓研究[J]. 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1(02)
[3] 彭時代,用整合的視野看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J]. 大學教育科學. 2005(04)
[4] 張潔,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的幾點做法[J]. 文教資料. 2011(19)
作者簡介:熊志云(1986.10-),女,漢,陜西省寶雞市人,助教,現就職于寶雞文理學院,研究方向:體育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