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曉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0)
我國對黃金的應用源遠流長,而黃金在紡織品中的運用更是豐富多樣,黃金有著不退色、防腐蝕,延展性佳,硬度低便于加工等特點,優(yōu)越的可塑性使得黃金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但因為珍貴稀少,一開始便被上層社會所壟斷。我國最早的黃金加工制品見于出土于青海卡若文化、甘肅四壩文化,均已金片、金絲為原料,河北藁城商代遺址中的漆器鑲嵌有金箔裝飾,眾多考古數(shù)據(jù)證明,我國早在商代就已經(jīng)可以掌握以及利用黃金延展性這一特點來加工黃金,使其成為極薄的金箔,正是制造金箔的技術,為紡織品印金奠定了基礎。
把金箔印在織物上,僅有金箔是不夠的,粘合劑的配置也是印金技術里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金箔貼于器物上于紡織品表面的技術要求差別非常大,也是因為粘合劑技術的限制,導致貼金技術一開始并沒有運用到紡織品上。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最早的貼金紡織品實物出土于新疆營盤漢晉墓地,漢晉及隋代以后紡織品用金量的逐漸增多,還與當時金箔廣泛裝飾在佛像上有關,隨著佛教的傳入,在拜佛之心的興盛和一心向佛的引導下,服飾以金箔裝飾,也逐漸流行起來,但由于黃金的昂貴,以絲織品被宮廷皇室、達官顯貴所壟斷,唐代的印金紡織品并沒有廣泛的流行于各個階層之間
直到北宋中期,宋仁宗開放國禁,向北方的遼金,以及西北的西復,西域十六國和東南亞各番邦等進行絲綢貿易,同時還要適應國內的少數(shù)民族如女真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兄弟民族在服飾傳統(tǒng)上對金銀飾的喜愛,因此,印金技藝在當時的一些大城市得到了扶持與發(fā)展。根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漂染的印金鋪、銷金鋪、染金鋪很是興旺發(fā)達,僅大相國寺一條街上就有印金鋪十二家,至于京畿各街區(qū)則‘不能遍數(shù)’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福州市發(fā)掘出的南宋黃升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印金衣物其中多是以貼金、貼金彩繪、泥金等方式裝飾在羅制的衣襟領緣之上。印金可以分為“貼金印花”與“泥金印花”。黃升墓里運用泥金印花的方式是在陽刻圖案的紋版上(凸版)蘸上調至的金泥(金泥是由研磨的極細的金銀粉于干性油、樹膠等調至而成),然后在上過薄漿的織物上直接印出畫和葉子的輪廓,輪廓里再添彩,則成為印金添彩的花紋,或者是通過陰刻圖案的紋版(凹版)將泥金涂刷在織物上,去版后呈現(xiàn)金銀花紋。黃升墓中有56件衣袍上是以泥金印花的方式制作的,印金花紋有荷花、茨菰、白萍、牡丹、芍藥、梅花、月季、薔薇、卷草、芙蓉、菊花、浮蓮、百合、山茶、桃花、梨花、纏枝花、流蘇、授球、飄帶等,最短的為9.5*1.4厘米,最長的14*1.8厘米,一般為10~12*1.3~1.5厘米,但可能是由于泥金的粘性不是很強,不少泥金花紋已經(jīng)脫落,同時也因為凸版印泥金的著力輕重不一,形成的印文粗細,薄厚度均不相同,一經(jīng)摩擦邊脫落。
用金箔黏貼在事先印好紋樣的面料上形成的花紋叫做貼金印花,貼金印花是在陽刻圖案紋版上,蘸上膠黏劑,在上過薄漿燙平的織物上,印出膠劑紋樣,稍干后,將金箔平緩均勻的覆蓋其上,再加以砑光(砑光的砑頭多用雨花石)壓實,使金箔緊壓在織物上面,待干透后,輕敲金箔覆蓋處織物的背面,使非花紋除的金箔脫落而在織物上呈現(xiàn)出所需花紋的貼金?;蛴藐幙虉D案紋版(凹版)覆蓋在織物表面,在鏤空處均勻的刷上膠劑,撤下紋版,等膠劑稍干后,講金箔覆蓋在膠劑刷出的花紋上,其后的工藝與凸版貼金相同,該墓中一件褐色牡丹花羅鑲花邊夾衣的襟邊就是采用這種貼金工藝制作的,這件夾衣的貼金花邊,至今金箔依然牢固的粘著,花紋依然完整如新,由于金箔是敷貼后再經(jīng)砑石砑光,粘結力強,花紋上的金箔也鏈接成片,花紋表面光線反射強烈,金光燦爛,故貼金印花比泥金印花更能顯示出雍容華貴的裝飾效果,因此在當時的用金加工技術中,貼金印花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到了元朝,其印金技藝較之前代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明顯不同之處是元代的印金已經(jīng)施行于整件衣服之上,而宋人主要施于衣襟局部,元集寧路故城、甘肅彰縣元代汪氏家族墓出土物均有大量印金銀織物,其質地多為素羅和素綾,這在元代史料中可以找到佐證,元代貼金印花的做法同宋代,既將金箔貼于事先印好的膠劑上,待黏貼牢固后,再將未粘合部分的部分金箔去除,可以說,元代絕大部分的印金實物都是貼金織物,其所見圖案有疏有密,所用的印花板也有大有小,一般較多地采用比較稀疏的答子花紋,偶爾也見密度比較大的連續(xù)大型花紋如遍地纏枝花紋等。
印金工藝雖然盛于兩宋及元代,但在沿后朝代逐漸沒落,其原因是,印金不耐摩擦,牢度不如圓金線和片金線應用于織物中牢固、耐久。到了明代,由于織金(既把片金線圓金線織入絲織品種的工藝)的繁盛,將印金用于服飾上的工藝逐漸減少,印金的衣物只有零星出土實物,通過明代小說對印金的描寫,可以看出,明代的銷金工藝已少見于衣物之上,更多的是家紡以及配飾之上如幔帳、頭巾、汗巾、蓋頭等。《金瓶梅》第十七回:當下眾人吃至掌燈以后,就起身散了。四個唱的,李瓶兒每人都是一方銷金汗巾兒,五錢銀子,歡喜回家?!督鹌棵贰返谖迨换兀壕礉溃骸伴T外手帕巷有名王家,專一發(fā)賣各色各樣銷金點翠手帕汗巾兒,隨你要多少會有,你老人家要什么顏色?銷什花樣?早說與我,明日都替你一齊帶的來了?!崩钇績旱溃骸拔乙环嚼宵S銷金點翠穿花鳳的?!薄端疂G傳》第四回:[魯智深]將戒刀放在牀頭,禪杖把來倚在牀邊,把銷金帳子下了,脫得赤條條地,跳上牀去坐了。《警世通言》第十六卷:話休絮煩,當下兩邊俱說允了。少不得行財納禮,奠雁已畢,花燭成親。次早叁拜家堂,張員外穿紫羅衫,新頭巾,新靴新襪。這小夫人著干紅銷金大袖團花霞幢,銷金蓋頭,生得。
以上明代小說中對銷金的描寫可以看出,銷金工藝在明代主要集中在非服飾以外的紡織品上,足以說明印金技藝在明代的沒落。
本人根據(jù)對印金出土實物的觀察,以及出土報告上有關印金工藝的描寫,做了簡單的試驗,首先準備20*20厘米大小的一塊生絹,精煉去除絲膠,掛薄漿晾半干燙平待用,取蒜液5克+骨膠液(骨膠與清水的比例為1:1)0.5克,加骨膠是為了使膠劑稍微稠一些,以防止膠劑的滲透性太強,刷膠或印膠的時候膠劑擴散,然后用木頭刻出自己想要的花型,并且用各型號砂紙把模子表面打磨細膩,準備工作做好后,把絹絲鋪平固定好,把膠劑均勻的刷在木制模具上(不可刷太厚),然后請壓在面料表面,輕壓,取下模具,待5分鐘左右膠劑稍干,用竹夾把金箔夾出,均勻的施于膠劑以上,后蓋一層毛邊紙,輕壓,用軟毛刷掃平。待完全干透后,用平滑的重物(如熨斗)使勁壓平,砑金由于沒有砑石,所以無法試驗,最后取下毛邊紙,輕輕拍打織物背面,把沒有沾到膠劑的金箔拍掉,就可以了。
其中遇到的難點:1.膠劑的成膜硬度問題,過綢的話會導致膠劑成膜太硬,試織物手感變差;2.膠劑刷的太厚容易出現(xiàn)溢膠問題,會使花紋的邊緣不清晰;3.不耐洗滌,碰到水即會脫落。
[1]趙豐.《中國絲綢通史》[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
[2]福建省博物館.《福州南宋黃升墓》[M].文物出版社,1982年.
[3](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 [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