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敏 (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0 )
漳浦縣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唐代建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持續不斷地交融與碰撞中,延存著許多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其中剪紙藝術也是一枝獨秀,在福建乃至中國民間美術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與北方剪紙藝術豪放不羈、造型凝練的特點不同,漳浦剪紙藝術顯得更為清新雋永,構圖細膩繁茂,精美絕倫。剪紙作品體現了閩越文化獨特的人文韻味與沿海地域性的特征。最初的漳浦剪紙起源于民俗文化活動,通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以及地方政府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如今的漳浦剪紙藝術已然踏入藝術殿堂之中,而不僅是作為民俗文化用品。1993年12月文化部授予漳浦縣“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榮譽稱號。伴隨著海西經濟區的發展與閩臺文化交流的進程,漳浦剪紙藝術在民間藝術史上的地位也愈加重要,對漳浦剪紙藝術脈絡發展以及漳浦剪紙藝術風格變化進行梳理就成為了十分必要研究的課題。
民間藝術源自民間,是集體智慧的成果。漳浦剪紙同其它民間藝術方式相同,都有其誕生、發展以及演變的過程。漳浦在建縣之前是 “南蠻”(閩)的據地。唐總章二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旨率府兵南下入閩平亂,而后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經奏準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漳州并領懷恩、漳浦二縣, “開漳圣王” 陳氏父子及其府兵部屬留在閩南,從此中原文化在漳州得以繁衍和傳播。漳浦的剪紙藝術正是中原文化在閩地開枝散葉傳承發展的最好佐證之一。漳浦剪紙藝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據《漳浦縣志》記載,宋代時已有“元夕自初十放燈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廟,或用鰲山運傀儡,張燈燭、剪彩為花,備極精巧”之說。所描繪就是元宵節期間村民們將剪紙作品貼于元宵燈籠之上,送至宗祠廟會展覽的情景。因為閩地原始民俗活動的盛行和外來中原文化的影響,自宋以來,漳浦剪紙被廣泛運用于婚喪壽喜等各式民俗文化活動。民間婦人使用剪刀剪出各式吉祥紋樣張貼于門窗、禮品以及祭祀用品之上,例如各種瓶花、餅花、龍鳳、鴛鴦、各式彩衣等等等;結婚民俗里需要提前準備諸如“雙喜圖”“涎圍花”“龍鉤花”“戲蓮圖”等剪紙,對應不同的節日需要準備各式的剪紙,例如春節需要有“年年有余”,端午節準備的“龍舟競渡”,元宵節準備的“歡度元宵”等等。這些剪紙傳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祈求生活美滿的美好愿景。
建國以后,漳浦縣政府對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非常重視,漳浦剪紙藝術也進入了黃金發展階段。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漳浦縣文化系統就著手對于漳浦剪紙藝術的傳承進行保護,先后在縣轄各個鄉鎮舉辦剪紙藝術培訓班,聘請老藝人陳金、黃素為老師,先后培養出陳秋日、鄭小蕊、高秋云、洪淑金等一批剪紙藝術傳承人。并且陸續編印《漳浦剪紙集》《漳浦剪紙》《福建漳浦剪紙集》等資料,使得漳浦剪紙從基礎的民俗文化活動升格為民間藝術,并且在國內外創造了無數的榮譽,為地方帶來了經濟收益,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漳浦剪紙藝術更是在這片沃土里獲得了充足的養分,茁壯成長??v觀漳浦剪紙藝術的發展脈絡,我們可以更為直觀的看到其嬗變衍生的,由古拙淳樸的民間剪紙轉向多元的人文剪紙藝術的一個發展歷程。
縱觀漳浦剪紙藝術的發展脈絡,我們可以發現,漳浦剪紙根據其功用大致可以分為實用性與裝飾性的兩大類。
漳浦剪紙的實用性功用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則是以鞋帽衣飾及日用配件為主的刺繡紋樣。先制作出剪紙底紋,然后在底紋基礎上按照紋路進行繡制,制作出刺繡成品。例如:香囊花、眼睛袋花、八卦花、龍鉤花、涎圍花、肩罩花、肚兜花、背帶花等等;一則是以祭祀民俗用品使用紋樣,作為附屬裝飾藝術品,逢年過節作祭祀活動所用,放置或粘貼在祭祀供品之上。如豬頭上粘貼的豬頭花,豬蹄上放置的豬腳花,餅上粘貼的稱為餅花,置于米飯之上的飯勺花,碗盤上粘貼碗花、盤花、筷花、大肥豬花等等。還有圖文并茂的“年年有余”“金雞報曉”“六畜興旺”“壽比南山”“合家平安”“招財進寶”等置于供奉食材上代表吉祥含義的祈福剪紙圖案。
漳浦剪紙作品除了實用性功用外,裝飾性功用也是漳浦剪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漳浦剪紙藝術主要的裝飾性體現在節慶習俗的裝飾紋樣上,剪紙藝人使用剪刀剪出各種瓶花、龍鳳、花鳥、魚蝦、石榴等裝飾紋樣,用以裝飾門箋、窗花、燈花、喜花等等,剪紙紋樣內容多為祈福納運、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地域特色等題材,傳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和諧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景。
由于漳浦地處沿海,漳浦剪紙藝人多是鄉村婦女以及農民,大多居住于海邊及山村,她們表現的題材多是直接來源于她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內容極其樸實和率直,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因此她們的剪紙作品的內容既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事物、場景,也有表現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按題材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吉祥風俗圖案、戲曲神話故事、現實生活刻畫三類,承載著當地獨特的民間傳統民俗文化內涵。以剪紙藝人黃素大師的剪紙作品為例:《雙龍戲珠圖》《鴛鴦戲水圖》《雙鳳爭艷圖》《松鶴圖》《雙貓弄蝶圖》《龍鳳雙喜圖》《雙魚瓶花》《蟹瓶花》都是傳統的吉祥圖案,圖案紋樣寓意生活吉祥如意美滿幸福;《玉兔搗藥》《哪吒鬧?!贰舵隙鸨荚隆贰赌咎m從軍》《武松打虎》《花仙子》則是源于戲曲及神話故事,描繪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豐滿動人,角色特征明顯;而《捕蠅圖》《捕鼠圖》《捕魚圖》《捉蝦圖》《拔河圖》《舞龍圖》則是藝人用剪刀對現實生活的場景加以刻畫,場景生動傳神,仿佛讓人置身其中,親身經歷一番生活體驗。
1993年12月文化部授予漳浦縣“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榮譽稱號,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也把漳浦剪紙納入在內,不僅是因為漳浦剪紙藝術廣泛流傳,其鮮明的地域藝術風格更是重要成因。
從地域風格上看,漳浦剪紙風格與北方剪紙藝術豪放不羈、造型凝練的特點不同,漳浦剪紙藝術極富南方溫婉的特色,刀法顯得更為細膩雋永,構圖講究對稱平衡、線條細膩連貫、畫面自然樸實、精美絕倫。內容上帶有許多的地域元素,《鱟游圖》《蝦蟹捕魚》《水仙》等剪紙作品中都出現了沿海地帶所獨有的物種,比如鱟、蝦蟹、烏賊、目魚、龍蝦、水仙花等等。從剪紙創作技法上看,漳浦剪紙使用的是陽剪和陰剪結合的方法,以陽剪為主,陰剪為輔,陽剪與陰剪相互調和,暗合陰陽學說規律,利用陰陽法則塑造剪紙作品的虛實變化,使畫面構成層次分明,構圖飽滿,富有立體感。從表現手法上看,漳浦剪紙藝術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運用諧音、喻義、符號等表現內容的“象征法”; 兩個或多個形象相互套疊,達到“物中有物”表達效果的“套疊法”以及打破時空、透視、比例等常規局限將不同時空中的物象組合在同一張畫幅之中的“多維法”等等。除此以外,漳浦剪紙藝人還創造了“排剪”技法。它用細膩纖巧的排剪手法將動物的羽毛、鱗片以及植物的花蕊等等細微的物體,惟妙惟肖的呈現人們眼前,可謂巧奪天工,令人拍案叫絕。
[1]張崢嶸.漳州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淺探.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2]藍達文.閩南剪紙藝術的文化闡釋及其保護傳承:以漳浦剪紙為研究中心.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