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諾 (沈陽師范大學附屬藝術學校 遼寧沈陽 110000)
理解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基調。性格基調即人物最本質最核心的方面和人物思想、個性的主要特色。例如:在京劇《武家坡》和《汾河灣》這兩出戲中,《武家坡》的王寶釧和《汾河灣》的柳迎春無論是扮相還是臺詞都非常相近,雖然自己的丈夫都從軍去了,可是有一個很重要的不同,柳迎春有了兒子而且長大成人,生活上有了依靠。雖然她也想念薛仁貴,但是心情和王寶釧是不一樣的,這又是另一種身份,氣度。二者之間的不同就是人物各自的性格基調。
演員在塑造一個人物的時候。首先要通過各種手段去了解你要飾演的這個人,也就是人物的性格基調,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基調也就是說你正確的理解了人物。理解人物是體現人物的前提,體現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結果。演員對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動地體現出來。演員塑造人物是把劇作者用文學手段刻劃的人物形象進行二度創作,變成直接可見的,具體的舞臺形象。使劇中人物從劇本中走出來,使我們更親近、更理解他。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據是劇本。演員是在分析、研究了整個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自己所扮演的人物。但在表演中要尋求一個恰當的度,表演強調在矛盾雙方中不走極端,相成相繼,以取其中,不能太過,所以在人物把握上要做到適度,。當我們重新審視這個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命運時,我們的批評不免含有幾分沉重和苦澀。
戲曲表演上有一整套旦角的表現手法和程式動作,但他只是個輔助的架子,還需要演員賦予他神采!程式就是動作的組織化與舞蹈化。每一個動作,身段,都有一定的分寸和樣式,串聯起來的動作,身段,都要安排的和諧一致!
對于戲曲演員來說,很講究統一的美。為表現劇中的一個情節、一個身段或一個表情,不僅對身體的軀干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對面部的表情也同樣十分講究。在戲曲界有一句諺語:“一身之戲在于臉,一臉之戲在于眼”。這句話強調了眼睛在面部表情上的重要性。只有臉上的表情而沒有恰如其分的眼神配合,再多的表演也將失去靈氣。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是能傳情達意的。透過這扇窗口,演員與觀眾之間也可以有效地交流大量的情感信息。因為眼睛是人類情緒最集中、最敏感的外顯部分,人們深信從眼睛的變化中能窺探到人的內心世界。所以我認為戲曲演員在表演上,眼神是非常重要的,在舞臺上要達到“情動于中而形于外,以眼傳神”才是一名戲曲演員的基本要求。
人的肢體語言是非常豐富的,它需要人體各個關節的配合才能鑄造出精美的外部形體。在戲曲舞臺上,經常出現沒有唱念,只有身段動作的表演。戲曲藝術是有一套表演程式的。身段表演上又可分為“實擬”和“虛擬”兩種。所為實擬是指對生活中人物情態的提煉、概括、它是具有規范性的藝術程式。而虛擬是對生活中人物動作的直接表現,又是對空間環境或客觀事物的間接表現。這些程式動作都是我們老一輩的表演藝術家們在生活中提煉出來,并一代又一代的慢慢積累和豐富起來的。所以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一招一式的教,學生一招一式的學。我們把老一輩留下來的表演程式接受了,學會了的同時要用心去體會每一個程式動作的意義和情感!因此,演員的身段表演,必須要做到有感情、有風度、有情緒、有氣質、有韻味。不能只為了追求身段的優美而放棄身段的真實性!要做到身段服從于人物!
在戲曲舞臺中,念白與唱是塑造人物形象、體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是演員表演中的主要因素。唱念較之于動作,能夠傳達更復雜、更深刻、更強烈、更豐富的思想和感情。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是相互了解的工具。在戲曲藝術里,唱念具有極大的作用,思想、主旨、意向、沖突、所有這一切在戲曲作品里都是用唱念表達的。唱與念是無可代替的,無論手勢、表情、舞臺調度都不足以望其項背。語言具有很大的魅力,它可以把我們帶到廣闊無垠的天涯海角,也可以引入人們心靈隱蔽的深處。
作為戲曲演員唱腔上要達到“字正腔圓”的標準,這也是一把衡量京劇演員藝術功力和演唱水平的標尺。演員的口齒功力要不斷地潛心鉆研,要把費力難懂的吐字咬字努力的練習好,要做到曲不離口。字和字之間的連和斷,輕和重,虛和實要安排得當,字音的長和短,快和慢要收放妥貼,把這些環節撫平理順,處理的起伏得當,音韻抑揚,達到清晰入神的藝術效果。這不僅僅是功夫和技巧范圍內的事情,還是一種卓越的藝術表現能力和實際表演水平!
首先一個演員在“做戲”時必須要掌握住分寸感。表現痛苦也要讓人感覺到有美感,舞臺藝術追求的就是美,不要為了演戲而演戲,要從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出發。把情緒過于外化,也就俗話說的“過了”。
如何把握藝術尺度的準確適度,是京劇表演的一個高標準。為什么現在的青年演員給人感覺在藝術上總是超越不了前人,我個人認為在于現在的年輕演員只是一味的去繼承前人和流派的技巧而大大忽略了人物的分寸感,在表演上非溫即火。觀眾往往是十分敏銳的,特別是在戲的緊要關頭,人物思想感情變化復雜、微妙的關鍵時刻,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啃節”上,演員表演的分寸稍稍不對,不足或是太過了,立刻會讓觀眾跳出劇情,感到很不滿足,可以說演員的演技如何,就在于他能否準確地把握表演分寸,做的恰到好處。梅蘭芳曾說:“表演藝術能使觀眾有“適度”,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連良也說:“演戲最難的就是要恰到好處.演的不足,演的過火,觀眾感到厭煩.所以,要善于掌握分寸,特別是表情上的分寸。”分寸感不僅表現在外部動作的控制,更主要的還是如何準確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感情,京劇特有的韻律美就必須追求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的藝術尺度,而不能偏剛偏柔或單項突出某種技能。
一個演員從剛剛開始接觸京劇、學習京劇到登臺演出,直到把戲演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是單純的靠模仿藝術家所能成就的,而是必須潛心鉆研領會,才能在表演上有所突破。在我們學習某一流派的時候不要單純的去模仿去追求像,單純的模仿只是學到了皮毛外在的東西,而沒有領會到之所以要這樣演的內心根據。如果只是從外表單純的加以模仿,沒有自己的內心根據,就算是學到老也不可能像。因為藝術家們的所有表演都是從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能出發的。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去體會人物的內心和狀態從而理解藝術家所設計的具有流派特點的程式動作,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演戲,就要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思想感情。
想要學好京劇是必須要下苦功的。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需知,藝術的造詣,永無休止。譬如對人物的了解,明白了還需要體會,體會了還需消化,消化了還需要變成熟練的技巧。總之,戲曲表演藝術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非得日夜揣摩堅持鍛煉不可。
[1]吳梅.《戲曲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2]北京戲曲編導委員會編輯.《京劇花旦表演藝術》.北京出版社
[3]生媛媛.《戲曲表演身段》.學苑出版社.
[4]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中國戲劇出版社.
[5]陳幼東.《戲曲表演美學探索》中國戲劇出版社.
[6]阿甲.《戲曲表演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
[7]趙景勃.《戲曲角色創造》.北京藝術出版社.
[8]曾永義.《中國源流新論》.文化藝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