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娟榮 (廊坊市藝術研究所 河北廊坊 065000)
“筱派”是評劇藝術流派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創始人是我國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筱俊亭,現已九十歲高齡,可謂壽藝長春。在長達七十多年的演藝生涯中,她不輟研究,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根據自己嗓音較低但渾厚優美的特點,學習各家運用低音之長,并吸收單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漸形成了低回婉轉、韻味醇厚、細膩傳神、節奏靈活、剛柔兼備、俏麗多姿、收放自如的藝術風格。筱俊亭在吸收前人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她在評劇旦角唱腔的基礎上,改變潤腔方法,拓寬評劇聲腔的表現力,創造出莊重沉穩、開闊大方、風格獨具的老旦唱腔。同時摸索出一整套老旦表演模式,創立了評劇領域前所未有的“老旦行當”,被譽為“中國評劇老旦第一人”。她還與琴師合作,創造了【哭調】、【反調尖板】、【反調回龍】、【反調二六】、【慢中板】等板式,豐富了評劇的板式種類。多年的演藝生涯中,筱俊亭塑造了眾多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她飾演的《打金枝》中的沈后,《楊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對花槍》中的姜桂芝、《小院風波》中的錢奶奶等,給廣大評劇愛好者留下深刻印象,豐富了評劇舞臺的藝術形象,為推動我國評劇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筱派”藝術的形成是漫長而艱辛的,對評劇藝術滿腔的熱愛和長期的舞臺實踐是筱派藝術的根基,下面就以幾出代表劇目為例證來談一談“筱派”的形成過程。
筱俊亭13歲開始流動搭班演出,工青衣、花旦,在河北、山東一帶已頗有名氣。15歲在天津勸業場“天樂戲院”搭班,與愛蓮君同臺,其藝術逐漸走向成熟。但隨著演出劇目和演出場次的增加,她感覺到自己中低音的嗓音特點按當時流行的“高腔”走極為困難,意識到必須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來發展唱腔。16歲時,筱俊亭和名角花巧玲在唐山永盛戲院演出《玉虎墜》。與花巧玲高亢的唱腔形成鮮明的對比,她試著往低里走。這次她以渾厚優美的中低音和細膩傳神的表演同樣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從此,筱俊亭受到啟發,在廣闊的中低音區施展才華。但是這對于當時的筱俊亭是非常大的考驗,單憑心靈的的感悟、聽覺的辨別和演唱的經驗,用中低音和高音配合無疑是大膽的、困難的。
《玉虎墜》之后,筱俊亭不斷摸索,在新劇目中繼續發展自己中低音特長。19 歲以《白蛇傳》轟動津門,后有相繼排演了《劉翠屏哭井》《安安送米》《珍珠衫》《馬寡婦開店》等多部戲,自此成名,大紅大紫。此階段“筱派”唱腔是零散的,不規則的,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筱派唱腔的正式形成是在解放后。1952 年,筱俊亭進京觀摩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令其眼界大開。晉劇《打金枝》中郭子儀上場拜見唐王一個下跪動作,《游龜山》一劇中旦角胡鳳蓮一個撥船動作,都贏得了觀眾熱烈掌聲,筱俊亭疑惑不解,后慢慢悟出原來是演員極富生活化的表演打動了觀眾。于是她決定除在唱腔上下功夫外,還要在身段表演上精益求精。之后她著手移植滬劇《羅漢錢》。在此劇中,他與琴師、鼓師共同研究唱腔,每段都經過定腔、定譜,不再用即興發揮的演唱方法,并巧妙得將滬劇優美的唱腔融入到自己的唱腔里。此劇一經公演即受到觀眾好評。《羅漢錢》的創演成功,大大激發了筱俊亭的創作熱情,她明白了唱腔、表演均要為人物服務這一道理,同時有意識將自己的演唱風格加以整理、規范。可以說這出戲是她藝術流派風格上的一個新起點。1953 年,筱俊亭排演了根據晉劇移植的《打金枝》,她扮演沈后。其中“勸萬歲”唱段可以說是筱派唱腔的代表。在此段中她創造性的運用了從屬調開始,旋律音降低四度,下句回旋轉于原位的演唱方法,從而形成“羽”“宮”交替的調式,充分發揮了她在演唱上“低回婉轉、剛柔兼備”的演唱風格。“她說她是金枝女,不能向臣子把頭低”兩句唱,采取了主旋律加花,又以“腭腔”裝飾的演唱方法。上下句處理成一個對稱的句子,將“金枝女”“把頭低”幾個字以一連串似斷不斷,且富有彈性的腭音輕巧靈活地唱出來,似珠落玉盤,圓潤華麗。筱俊亭在此唱段中,將垛板處理的字字有腔,句句有腔,運用掏、閃、頂、垛的方法變化節奏,運用小腔的韻味來表述情感。唱到沈后講述老親翁對江山的功勞時,人物的感情慨然激動,運用了“垛字”演唱技巧,“你今不把別的看”這個上句為七個字,“你應當念咱的老親翁為咱的江山東擋西殺南征北戰費勁了心血年滿蒼蒼不容易,”這個下句為三十四個字。筱俊亭將上句作為鋪墊,下句節奏緊縮,密集字位形成緊張度,緊緊銜接,最后,節奏拉開甩腔落板,一氣呵成,使全段唱腔的情緒達到高潮。“腭腔”與“擻腔”的交替使用是筱俊亭演唱藝術最為主要的特點。這出戲唱腔既發揮了筱俊亭演唱已有的特點,又有創新與改革,是她二十年演唱藝術的結晶,也是在藝術上成熟的標志。
1956 年筱俊亭36 歲,她的嗓音已然定型,體型開始發胖,再演一些青年女子已不大合適,為了使自己的藝術之路長青,充滿活力,她開始有了新的想法: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評劇老旦行當。根據這個路子她排演了純老旦戲《楊八姐游春》。憑借自己多年的舞臺經驗,在唱腔創作上,筱俊亭以評劇青衣唱腔為基礎除掉華麗部分,吸收男腔剛勁、渾厚的風格,以二六板和垛板為主,創造了一整套全新的唱腔。表演上借用小生、老生挺拔、俊秀的身段,幽默詼諧的動作,結合劇情創造出符合人物性格的身段。此劇中“要彩禮”一折,唱詞幽默詼諧,表演細膩傳神,“后金殿”一折扣人心弦,堪稱筱派的經典唱段。此劇首場演出一炮打響,劇場效果強烈。一向演青衣花旦戲的筱俊亭改變風格,推出以評劇舞臺上前所未有的以老旦擔綱主演的劇目,令觀眾耳目一新。
《楊八姐游春》的演出成功對筱俊亭是一個極大地的鼓舞,此后她全心致力于老旦行當的創演。1962 年偶得豫劇劇本《對花槍》,又一次激發創作欲望。他調動多年的藝術積累,研究劇情、分析人物,反復推敲,打開思路。一方面依據人物的情感變化創造性的運用多種板式打破單純女腔的規律,將男女行腔結合起來,又充分發揮自己粗獷、渾厚的中低音特長,使唱腔既有寬厚素直的一面又有輕柔華麗的特色,表演上則不拘泥于行當的限制和傳統的程式化動作,結合角色注入新的血液。“敘家史”大段唱腔充分展示了筱俊亭節奏靈活、俏麗多姿和垛字方面的技巧。她在聲音上加以雕飾,以不同的嗓音、語氣、動作,活靈活現的表現了丫環、姜母、羅藝和姜桂枝本人等不同人物的情感世界。“打二將”“訓羅成”“斥羅藝”幾個場次,筱俊亭在演唱上傾注了細致入微的情感,節奏靈活,板式多樣,表演生動、極富生活化,巧腔迭出。“怪不得四十年來無信息”,“四十年”唱高腔,“無信息”采用垛字唱法,擲地有聲,鏗鏘有力。“原來他在外又另娶了妻”,“在外面”與“另娶了妻”中間閃了兩拍,做咬牙切齒狀,傳出心中無比的憤怒。《對花槍》集中了筱俊亭唱、念、做、打的全部才能,“敘家史”等大段唱段是她一生的唱腔結晶,是筱派里程碑式的劇目。
此后,筱俊亭又排演了許多不同題材的劇目,新編傳統歷史劇《古國風云》(飾太后)、《三關排宴》(飾佘太君)、《紅樓夢》(飾賈母)、現代革命題材的《母親》(飾革命的母親)、《江姐》(飾雙槍老太婆)、《友誼之歌》(飾趙陽芳的母親),反映現實斗爭生活的《南海長城》(飾鐘阿婆)、《豐收之后》飾趙五嬸)、《東風解凍》(飾馮大娘)。在這些劇目中她以滿腔的熱情塑造了許多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老旦形象,為評劇老旦行當積累了一整套的唱腔與表演模式。“低回婉轉、剛柔兼備、細膩傳神、收放自如”的獨特風格在評劇劇壇樹立了特殊地位,逐漸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為藝術專家津津稱道,宣傳媒介中開始出現“筱派”這個詞。經過多年的刻苦探索與藝術實踐,不斷的創作與追求,“筱派”藝術確立起來。
1980 年筱俊亭已屆花甲之年,但對評劇藝術的熱愛,讓她創作的激情不減。她自編、自導、自演了現代評戲《小院風波》。在這出戲中,筱俊亭飾演“錢奶奶”,其中的四個重要唱段設計為“喜、憂、悲、憤”四個層次,在藝術上不重疊。筱派的藝術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中低音區迂回婉轉,大加潤色,以韻味取勝。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板式唱腔俏麗多變,表演細致入微,入木三分。“錢奶奶”這一藝術形象進一步印證了筱俊亭不愧為“評劇老旦第一人”。此后,筱俊亭又排演了《包公審太后》等傳統劇目,“筱派”藝術得到進一步完善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