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
2013年11月的北京,秋意甚濃,我有幸參加了2013年全國技工院校校長高級研修活動。一周的培訓讓我深感不虛此行,堅定了我在技工教育戰線上奮斗的信心,也為我們處于籌設階段的重慶平湖技師學院指點了迷津。我把自己關于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的一點想法,略記如下。
建立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
是順應改革潮流的必然選擇
2012年5月,張德江同志在調研時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必須把市場需求作為辦學的方向,必須把學生掌握一技之長作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必須把學生就業率作為考核院校的重要指標。
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不僅是企業保持穩定發展的長期戰略,也是技能就業的民生之本,更是技工院校教育改革面臨的緊迫任務。
重慶市萬州高級技校積極探索訂單式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已有8個年頭。訂單式工學結合是指用人單位提出人才需求標準、數量和培養期限,由學校和企業按照協議進行人才培養活動的辦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核心,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既不同又緊密聯系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校企合作密切校企資源關系,通過“訂單式工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崗位實踐有機結合,培養適應生產一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一種教育模式。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訂單式工學結合”局限性日益顯現。通過對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編制指南》和《一體化課程規范開發技術規程》的研修,感觸深,啟發大。目前,“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是很多技工院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將工學結合與一體化課程改革結合起來,是當前技工院校改革趨勢下的必然選擇。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中的兩個重點
根據企業不同需求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社會需求相融合。“工學結合”培養由于職業共性預先確定,因此培養方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學生通過在籍期間的企業工作場景實訓,可縮短崗前適應期。但是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構建中,特別要注重解決好以下兩個重點問題。
一個重點是一體化教師隊伍問題。學校專業教師本身可能存在知識和能力結構不適應的情況,而在企業指導學生實訓的工作也不是所有工人師傅或技術人員都能夠勝任的。這一問題成為一體化課程改革推進中的突出問題。
因此,必須建立一支雙向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向,即來源的雙向(企業、學校)和工作參與的雙向;雙師,即教師資格和某一工種的職業資格;一體化教師,即具備一體化課程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專業教師(既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具有指導學生實操實訓能力)。對此,在一體化教師不足時,可以是理論教學、考證盡可能在學校完成,主要由學校教師組織教學,有計劃地邀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指導實踐教學;校外實習指導采取派校內教師和企業工人師傅或技術人員共同指導的形式,校內教師到企業駐點、輪換。
另一個重點是一體化教材選編問題。教材是教學內容、教育教學思想的載體,同時也是教學改革思想的載體,是育人模式在教學模塊和課程中的具體體現。工學結合的特點決定了教材在編寫上也要體現工學一體化。對此,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教材編寫人員體現工學一體化,既有學校教師,又有企業的實踐技術人員;二是教材編寫的內容也要體現工學一體化,既要有與專業理論相結合的實踐內容,又要有企業一線生產實踐的指導性內容,應取之于工,用之于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