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彬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如今,人們之間的學習與交流變得越來越快捷和高效,以廣泛應用且耳熟能詳的社會性工具軟件“微信”為傳播媒介的代表以其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特征推動著各種冠以“微”字標簽的事物不斷迅速蔓延,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傳播等方式正悄然地經歷著一場全新的“微革命”。同樣“微課程”(Micro lecture)這一新型的名詞也從中應運而生對教學模式和學習形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微課程”由文字、解說、畫面三部分組成,一集“微課程”長度在10分鐘左右,字數在300左右,語言簡潔,通俗易懂。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時間學習。因此擁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
語文微課程教學不單單是把多媒體作為語文教學的輔助工具,而是利用生活中已經普及的手機、筆記本電腦、錄音筆等等作為媒介在課程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對一個知識點或知識單元進行微課程教學設計,是課程教學設計的一部分,把課程教學設計分割成單元,知識點,課型,教學環節等各個擊破。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學習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這一重難點在學生看來是學習的障礙,在教師看來是棘手的問題。尤其對于7年級的學生而言是新的學習領域,在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中,也只是針對古詩詞的背誦進行學習和鍛煉,對于文言知識和文章理解能力的掌握沒有進行指導,因而,微課程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必將推動語文教育的前進。
微課程在其制作運用上都體現了微小的特稱,教師往往在制作一節多媒體課件時,需要從這一篇課文入手,設計每個教學環節,插入各個環節所需要的圖片、板書要點。教師制作古詩文的微課程,在時間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針對一個知識點做精細加工,或是擴展學習。學生對于古詩文興趣的培養更是一朝一夕中養成的,十分鐘的微課學習既可以抓住學學生的眼球,也可以將知識傳授,這樣做,就是把古詩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分割成知識點,不但把文言知識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傳遞出去,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微課程所展現的知識點啟發學生對于其他知識點的補充研究,觸類旁通,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修訂版)第10課《論語十二則》中,根據課文可以總結出很多成語或俗語,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此項教學內容,必將引發學生對于《論語》中其他熟悉的成語的興趣,點撥學生去搜集出處于《論語》中的成語,但學生的資源有限,這時就需要教師制作一集微課程給予引導,微課程內容可為舊版本中《論語十則》的課文內容,或是練習冊中有關《論語》的篇目,教師在微課程中附上對于這些語句的釋義和賞析。微課程資源可以選擇PPT的形式,這便是一集微課程的腳本,這樣既可以鞏固書本知識,又擴展了學生的新知識,在以后的考試中也可以得心應手。
古詩文的學習是難點,一篇課文的知識點沒有掌握就可能影響后面的學習。古詩文是語文學科中少有的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初中教材中的古詩文學習是高中古詩文學習的基礎,只有在初中打好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升入高中后才不會對大量篇目長,內容復雜的古詩文產生厭學情緒。
微課程的教學具有長久性和反復性,教師制作的微課程可以上傳到微博、空間等網絡媒體中。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環境和情況來制定學習步調,可以反復觀看,在觀看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得到新的理解。微課程在這方面做到了培優補差,沒有掌握學習內容的學生反復學習,直至領會。消化了學習內容的學生可以加速觀看學習,從基礎類的微課程跳躍到提高類的微課程,加之古詩文的學習存在內部的聯系,學生經過教師講解學習幾篇課文后,便可從中找到文言句式的分析方法,從而分析文章內容。
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25課《杜甫詩三首》,本人在教學中制作了微課程,知識點為對三首詩歌內容的賞析,選擇教學資源為PPT呈現了教育界及文學界學者對于三首詩歌的分析。這集微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初步理解古代詩歌的賞析手法,詩歌本是抒發作者感情的文本,每個字句都飽含作者心情,學習詩歌主要就是學習分析詩歌的能力,這集微課學生必須反復學習才能對其欣賞詩歌起到影響作用,故而有些學生在觀看完微課程后,總結出杜甫三個時期的代表作風格變化,聯系杜甫生活經驗和社會背景,得出杜甫詩歌的寫作風格,這在初中八年級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中都沒有做要求,屬于學生根據微課程的學習,自我總結升華的學習碩果。
古詩文學習不是現代文學習,一些實詞和虛詞有其固定解釋,標準參照《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學生在學習時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在翻譯的時候我們追求信、達、雅,但是古詩文畢竟不是白話文,我們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完全將其翻譯,這樣,古詩文在白話文中便失去了韻味和美感,所以翻譯語句答案并不唯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符合文言句式和文言常識的基礎上賦予自己對于詩句的理解。同學之間可以交流經驗,促進學習。這也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教師可以將學生反饋的學習資料匯總,制作一集微課程,教學資源可以選擇手寫板示范講解,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教師的講解中得到豐富和修改。
微課程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使用不但可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對教師管理教學和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也很有幫助,微課程大多是借助網絡為媒介提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學生在反饋學習結果的時候可以實時通過網絡交流媒介向教師提問和交流,這樣教師就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教學調整。教師也可以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給予指導。
例如:在初中古詩文的學習中,大多數文章是要求背誦的,而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語文最不愿意做的努力,所以針對這個現象制作微課程就很有必要,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21課《桃花源記》課后要求全文背誦,教師可以制作一集微課程,標出文中斷句停頓,“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習資源,錄制《桃花源記》的朗讀示范。
微課程的制作并不唯一,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制作出來的微課程從內容到形式上都不相同,可能是同一篇課文,但是教學目標和知識點的側重方向不一定相同,所謂同課異構在微課程中同樣適用。每位教師制作出來的微課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可以對學生產生啟發和影響,因而,同一年級,同一教研室可以共享課程資源,整合在一個資源包中,學生可以利用零散的時間分別觀看學習,到達多角度,深層次的學習目的。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但要想提高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效果,不光與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愛好有關聯,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點撥。語文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習慣和對它的欣賞角度出發設計教學。微課程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有效地做到了讓學生在了解文言知識結構的同時實現古詩文學習興趣的養成與能力提升雙重效果。
[1]林晨,謝蘭榮.語文新課程與教學論[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彭曉泉.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N].中國教師報,2005.
[4]馬朝宏.微課程:讓學習變得簡單而有趣[N].中國教師報,201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