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
(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筆者在動物解剖學教學中,嘗試將PBL、TBL教學法滲入傳統LBL教學法中,充分吸取PBL和TBL教學法的精華與長處,各取所長,優勢互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教學中的做法及體會闡述如下。
1.LBL教學法(L ecture-B ased L earning):即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其特點是信息量大,采取大班全程灌輸式教學,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1]。該教學法對學生基本能力要求低,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稱其為“填鴨式”教學。
2.PBL教學法(P ro b lem-B ased L earning):即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2],以教師為引導的學生自主學習。其核心思想是將問題作為學習和整合新知識的起點[3]。PBL學習過程中,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查閱文獻資料,整合、判斷各種信息價值等能力方面顯示出獨特優勢。PBL的缺陷是教學中課程內容含量少于傳統LBL教學法,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上,而忽略了對知識點的掌握。
3.TBL教學法(T eam-B ased L earning):是以團隊合作為基礎,以小組討論為形式的教學方式。TBL教學理念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習者團隊協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TBL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溝通、交際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選取我院2011級動物醫學本科專業兩個班,將其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授課均由同一位教師負責完成,其教材、教學大綱與教學時數均相同。對照班的授課全程采用LBL教學方法;實驗班的授課則施以LBL與PBL+T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采用PBL+TBL教學模式,第二階段采用LBL教學模式,其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PBL+TBL教學部分:(1)設計提出相關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知識結構,以教學大綱要求為核心,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小問題;(2)自主學習與分組討論:將學生按6~8人分成一組,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認真閱讀教材,利用圖書館,網絡,視頻等資源搜集資料文獻、查找答案,進行自主學習,并在小組內討論和交流;(3)課堂集中討論:教師組織學生課堂討論,各小組匯報自己的結論,全班同學可以向發言者提出質疑。此時,教師不時引導、啟發,提出討論過程中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4)教學總結:對各組的發言進行點評,圍繞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概括性地歸納本次課程的重點難點。
2.LBL教學部分:應用LBL教學法系統地講解本次課的基本理論及基本概念,并將知識點和系統框架進行總結歸納,做到重點突出,難點講透。由于動物解剖學課程每一章節內部都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與連貫性,針對這一特點,在PBL+TBL教學部分之后采用LBL教學模式,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準確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
3.效果評價:為客觀評價教學效果,我們采用理論考試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試卷由不參與本年級教學的教師出題,實驗班與對照班均采用同一份試卷。實驗班發放問卷調查表,以了解學生對LBL結合PBL+TBL教學模式的認識和看法。
1.教學效果評價
理論考試采用雙盲法集體流水作業閱卷。考試結果表明,實驗班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表1),實驗班平均成績75.2分,對照班平均成績67.5分,且高分學生人數(大于90分)明顯增多,不及格人數(小于60分)較少。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理論測試成績比較
對實驗班22名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2份,收回有效問卷22份。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同學對問卷中的7個調查內容都表示贊同(表2),支持用該教學模式進行解剖學教學。

表2 學生對LBL結合PBL+TBL教學模式的評價
2.討論分析
當今更新速度日益增快的醫學知識,須要有良好的自學能力、文獻查閱等能力,然而這些能力在傳統的LBL教學模式中根本得不到培養。本文將PBL+TBL教學模式滲入LBL教學法中,充分吸取三種教學法的精華,取長補短,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LBL結合PBL+TBL教學模式認可度較高,且從客觀的考核中也得到證實。筆者認為,適當的應用PBL+TBL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優勢。但在該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也有些問題要注意:
(1)多年“填鴨式”的傳統教學使學生早已習慣于灌輸式的思維模式。如果在一年級的基礎課程大規模開展LBL結合PBL+TBL教學模式必然會引起學生不適應。我們認為在解剖學教學中,有部分內容適合采用,而有些內容并不適合,所以應注意加以選擇。目前我們也只是對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這些重點章節施以該教學模式,尚不能全面展開。
(2)大一學生所具有的醫學知識非常有限,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所具備的認知結構。同時,問題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要將解剖學知識與臨床和其他基礎醫學知識有機結合,既要避免問題過于簡單,又要防止內容寬泛而偏離教學目的。
(3)合理配置學習小組是實施該教學模式的中心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控制小組成員數量(一般以6~8人為宜),同時為了能達到主動合作的目的,還要優化配置小組成員,對其進行合理分工,防止部分學生過度依賴同組其他同學,而不能獨立分析思考。
(4)由于學生長期習慣于教師滿堂灌的講授,使得大多數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習慣,可能會對教學方式的改變不適應,表現為自學抓不住重點,文獻檢索時分析、過濾信息能力不足,從而浪費了時間。因此,教師應根據情況給予適當引導,防止離題太遠及輕重倒置的現象出現。
本文的實踐表明,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只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吸取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綜合并用,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方式的改革對于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和競爭型高素質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
[1]段亞軍,崔英華.多媒體課件及婦產科模型在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7,4(2):171-172.
[2]Hmelo,CE.P ro b lem-b ased learning:Effects on the early ac q 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 in medicine[J]. T he Journalof the L earning Science,1998,7(2):173—208.
[3]崔曉陽,李益,廖虎等.PBL教學法在我國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及存在問題[J].醫學教育探索,2010,9(4):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