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拜克熱·買買提 木合塔爾·素皮克
摘 要 自200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出臺大力推廣雙語教育的決議、新疆各級各類學校已經過了近10年的雙語教育改革,目前已取得成效。作為漢語環境極為薄弱地區的和田地區在整個新疆推廣雙語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本研究即是以《和田市小學雙語教育教學的家庭、社會調查研究》為題對新疆和田市維吾爾語系小學生所進行的調查研究。研究者擬通過新疆師范大學校級課題盡可能為少數民族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成功實施民漢雙語教育提供一些基礎信息和模板。
關鍵詞 少數民族 小學 雙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6.5 文獻標識碼:A
1 調研對象與內容
1.1 總任務
該調查研究以問卷和訪談等實地調查方法對和田市維吾爾語小學里的小學生、學生家長、學校所在地的雙語環境及社會文化環境進行調查研究。
1.2 調查對象
調查以調查問卷為主要形式加以部分學校教師、校長訪談為輔的形式進行。學生樣本1000人,是3、4、5年級的學生。
1.3 問卷設計與維度
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調查、學生父母學歷層次調查、學生父母的職業調查、學生父母漢語水平調查、父母對學生上學的態度的調查、父母的課后輔導能力調查、小學生學習漢語方面存在的困難調查、小學生厭學傾向調查、小學生學習上最大困難調查、社區宗教氛圍等。
2 方法與調查過程
項目組2012年9月到10月在和田市所屬維吾爾族小學展開了問卷調查與訪談工作。和田市小學有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原紡織廠小學)、伊力其小學、玉龍喀什小學、拉斯奎小學、肖爾巴格小學、托沙拉小學、吉亞小學、希望小學、機場小學13所小學(其中一小、三小、六小、機場小學作為純漢語學校不在本次調查范圍內)。本次調查在中心小學里用問卷法,在中心小學分校里用訪談法進行。另外在有些中心學校也與部分老師進行了訪談并且做了文字記錄。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25份。
3 調查數據的分析
3.1 學生家庭狀況
從學生父母學歷的調查中發現:28.3%為大學文化層次,高中為17.7%,初中16%,小學31%,又有7%的人沒有受過任何層次的教育。
這里7%的家長不能有效配合學校教學活動,因為他們自己就不會說漢語。
有關父母漢語水平的調查分項的數據是:父母雙方有一方會漢語的占41.5%,父母雙方都會漢語的31.8%,父母雙方都不會漢語的有26.7%。
對26.7%的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孩子的漢語學習困難更多,相應的孩子學習成績也可能稍差些。
關于學生父母輔導學生學習能力的數據是:父母完全能看懂并能夠全面輔導漢語教材的家庭有23.8%,36%家庭的父母對漢語教材里的某些內容可以輔導。有40.2%家庭的父母看不懂教材里的內容。
40.2%的調查數據顯示這部分家庭沒有辦法幫助孩子學習教材里的內容。
有關父母職業調查的分項數據是:國家干部家庭29%、父母經商家庭有36%、農民占35%。
和田市被人稱之為“農民之城”有一定道理的。在和田市市中心地帶某一個十字路中央有帶著“坎土曼”的農民雕像。城市人口中農民還占據著非常大的分量。
3.2 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調查
學生學習障礙調查分項中學生自認為學習的最大障礙是:15.2%的認為基礎不好,40.5%的學生認為漢語理解能力導致學習上不去,21%的學生認為不能給老師表達清楚自己的看法,23.3的學生認為以上都不是原因。
40.5%的統計數據顯示學生語言基礎薄弱,沒有達到實行雙語的語言條件。
對學生學習難度最大的課程調查分項顯示:22.6%認為算數課最難學,36.4%的學生認為最難學的課程是漢語文,12%學生認為維吾爾語課難學,29%的認為其它課程不好學。
目前教材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學生生活環境之間關系的調查分項中,有35%的學生認為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系,19.4%的學生認為與自己生活環境沒有聯系,14.4%學生認為與自己的生活有一些關系,31.2%的認為教材里的內容非常貼近他們的生活。
3.3 學生學習自我評價與厭學傾向調查研究
有關調查分項顯示:4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好,42.3%認為屬于中等,11.3%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非常努力但還是學不會,6.3%的學生不想上學。
6.3%的學生的輟學傾向非常明顯,因此要挽救這部分學生積極向上的童心是非常必要的。
3.4 學生家庭所在地的語言環境調查
當提到學生家庭所在社區漢語普及情況時,29%的學生認為社區基本用漢語,28%的認為用漢語的多,30%認為不會用漢語的多,13%認為都不會漢語,連漢族人也用維吾爾語。這表明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中、漢語的影響較弱。
3.5 社區宗教氛圍調查
關于社區人口中做乃麻子(禮拜)人數問題上,10.5%學生認為不做乃麻子的人比作乃麻子的多,35%學生認為做的比不做的多,11.3%的認為人數相當,43.2%認為不能回答該問題。該項調查表明宗教氣氛濃厚。
4 結論
(1)有部分學生家庭缺少支持目前雙語教育教學的語言條件。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父母學歷、語言條件、職業等方面的缺欠情況是導致學校雙語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的主要原因。首先從掌握目的語言方面講,家庭氛圍中不能形成有效地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因此這部分學生的漢語水平可能進步緩慢;其次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承載物。概念是思維的基礎。沒有概念無所謂思維。因此小學階段最少得建構一套較完整的概念系統,也就是較為完整的語言系統。這種語言可能是學生母語,也可能不是。但前提是較為完整的掌握一種語言。這樣學生個體才可能有邏輯思維能力。在提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現代教育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從小培養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建議在該地區小學推行雙語教育教學時將學生家庭這一因素要考慮進去。可以將同齡兒童按家庭條件分民族語言班級和雙語班級等。雙語班可以直接進行雙語教育,而民族語言班級的語言轉換可以稍微往后推。
(2)小學新生的漢語水平不足以適應現有漢語教材。雖然這些年來南疆地區的農村雙語幼兒園已經開始注重為學前兒童在漢語方面打基礎,為他們以后上小學做鋪墊。但是作為學習的工具語言,學生漢語水平還沒有完全達標。還不具備接受純漢語授課的客觀條件。這使得知識教學和語言接受方面存在較大的鴻溝。建議雙語教育教學模式上有所調整。這樣我們可以防止該地區出現大規模“半雙語人”的可能性。從雙語教育的目標語言角度上講,人教版教材不適合當地學生實際漢語水平。因此教材選用方面要有所調整,降低教材難度。最重要的是符合當地學生普遍情況和循序漸進以量力性為原則。另外該教材里古漢語較多,小學生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沒必要過早的去接觸古漢語,否則會挫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對學習的自信心。再有就是教材內容中詩體裁偏多。在新疆地區推行雙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民漢兼通,能為新疆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的雙語人。作為第二語言將來很少能達到詩歌創作這個文學層面,起碼在小學初學階段要確立較為現實的語文教學目標。因此目標語言教學方面應該嚴格遵循克拉申的第二語言教學原則。建議編著適合新疆地區小學的漢語教學教材。在題材、內容、文字等方面,要注意體現符合培養目標、符合本地區學生實際漢語水平、適合為以后的升學打基礎、適合學生循序漸進、健康發展等幾個方面。
(3)學生漢語言環境不夠理想。從普通語言學角度上講,目標語言的學習環境的缺失對語言習得起非常消極的作用。光有語言學習沒有語言習得環境,第二語言很難有所提高。因此、建議教學上人為地創設一些習得環境。比如遠程網絡教學或者用功能教學法在課堂中模擬具體語言環境等方式來補充這種環境缺失。另外可以考慮以內地新疆班形式培養這些家庭條件不足的和語言環境缺少的學生。
在新疆推行雙語教育教學對新疆來說具有長遠而深刻的意義。因此新疆雙語教育教學要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工作指南,結合新疆具體區情,堅定不移地,分步驟地,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
本調研報告是新疆師范大學雙語教師培訓培養專項研究基金項目“和田市小學雙語教育教學的家庭、社會調查研究報告”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XSJY(S)2011014
參考文獻
[1] 滕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9.
[2] 克林-貝克著.雙語與雙語教育概論[M].翁燕珩,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3] 哈經雄,常永才.建設和諧社會、文化多樣性與民族教育均衡化發展[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4] 滕星.影響與制約涼山彝族社區學校實施彝漢兩類模式雙語教育的因素與條件[J].民族教育研究,2000.
[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