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蘭
【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誦讀詩歌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怎么樣才能讓初中生很愉快地學習詩歌、誦讀詩歌?文章從初讀、細讀、品讀與誦讀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與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誦讀詩歌;教學
把詩引進課堂,詩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滿生活情趣的情節,瑯瑯上口的語言,深深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成了教育滋潤孩子健康成長的不可缺少的樂章。讀史使人聰明,讀詩使人靈秀。大幅度的增加詩歌的容量,無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學素養和文化品位,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創設情境、啟迪詩思
學生的任何學習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詩歌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同樣十分重要。聞一多說,既然是詩就得有“詩的藝術、詩的想象,詩的情感”。課前教師應有意識巧妙地創設富于激發性的情境,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即讓學生迅速興奮起來)。如,一個富有情趣的謎語、一幅優美的圖畫等,都能讓學生興奮起來,產生學習新知的強烈欲望。隨即就要進行新課的學習——引讀全詩。有人說,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你能把音樂拆成“碎片”來欣賞嗎?詩歌也應該是這樣的。因此課一開始的引讀最好由老師或錄音示范朗讀,這樣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中,這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被眼前美麗的景象、優美的音樂、詩化的語言所營造的氛圍深深地吸引住了,為下面感受意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如片斷一:《小河的歌》課一開始,我便播放課件:歌曲《猜猜我是誰》(背景是:一條蜿蜒的小河嘩嘩地向前流淌著,他穿越高山、平原、流向大海,他澆灌田野、麥苗、森林)
師:同學們喜歡剛才這首歌嗎?(喜歡)老師從你們的臉上知道你們已經被美妙的歌聲陶醉了。讓我們來聆聽小河的歌,老師范讀這首詩歌。
就這樣導課時課件的展示,激起學生讀書的欲望,學生很快進入情境,用心跟老師讀起來。
二、真切體驗,感受詩情
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中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新詩歌教學需要激情,需要發現,需要陶醉。對詩歌圖解式的分析、概念化的講解,關注的只是知識的結果,忽略了建構的過程,無疑割斷了詩歌內在的韻律,阻割了孩子們內心情感的自然抒發,無法實現詩歌教化作用。在這個環節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讀”走進生活,變靜態的文本語言分析教學為動態的生活言語的感受學習。此時的讀就已融入學生對作者情感的體驗,也就是學生對新知識重新建構并用語言表現出來的過程。這個過程自然而然觸發詩情。
片斷二:《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詩歌教學,先引導學生讀,通過讀明白詩歌中“大自然的語言”都有哪些?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公雞打鳴,黃葉紛飛,烏云滿天,電光閃閃等自然現象,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細細體驗。此時孩子們個個情緒高漲,說出各自不同的體驗,可謂精彩紛呈,如“早霧晴,晚霧陰”“魚兒吐泡,蜻蜓低飛,必下雨”。這其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發他們的探索科學的欲望。緊接著,我讓學生再次細讀這首詩,他們讀得可投入呢,有的還搖頭晃腦,分明讓人感到他們已入情入境了。
三、品味生活,賦予意象
意象是“有意義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義”的統一。所謂“意”指的是詩人由客觀景物感發的主觀情感、思想等。“象”指的是作家的主觀情感對客觀景物進行改造、創造出來的不同于原有的景物、情境的事物、物象、景象等,二者的和諧統一,相互交融就是意象。意象的獲得離不開對生活的感悟,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生活是詩歌的內涵,是詩歌的核心,生活的多義性使獲得意象的途徑異常寬闊。因此,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多角度地詮釋,尊重學生獨特感受,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經驗世界去獲得詩歌的意象。再引導學生對詩句進行品讀,也就是讓學生帶著體驗、情感進行吟誦。通過品讀,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彼此心靈相通了。這樣一來,就把課文的美與學生領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學《生活是多么廣闊》。
四、入情入境,形成詩悟
古人對詩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論斷,他們強調讀詩主要是品味詩中表達出來一種意,一種情,一種韻,而不要落得太實,很多詩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更不能分析。我很欣賞海外學人劉銘紹先生的讀詩之法,讀詩“除了復古,別無他法”,“復古之意,乃背誦也”。詩歌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規律,小學階段重在開發學生記性,因此要讓學生大量地誦讀,這也是學詩歌的最好方法。也只有通過讀,把詩歌節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體會到詩之妙,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讀,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意境。如教學《小河的歌》,整堂課我以“讀”貫穿始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是一條什么樣的小河”進行初讀,接著引導學生進行細讀“為什么這是一條明亮的小河、快樂的、綠色的小河?”然后讓學生再讀,小河正唱著一曲什么之歌?學生的發言真出乎我的意料:小河正唱著一曲明亮之歌、快樂之歌、綠色之歌、奔跑之歌、歡樂之歌、奉獻之歌、關心之歌、友愛之歌、豐收之歌、生命之歌……可見,學生已經把詩讀進心里,讀出詩歌意境。此時讓學生反復誦讀,水到渠成,形成詩悟。
總之,詩歌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理解詩意,感受意境,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意境美,培養學生學習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詩歌。所以,進行詩歌教學時老師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讀,讓學生感覺讀詩是快樂的事。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田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