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萍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的藝術性尤其明顯,而藝術中的藝術那就是課堂導入。良好的開端是走向成功的起點,一個好的開場白會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俗話說得好:響鼓需用重槌敲。如果把一節課想達到的教學效果比作響鼓,那么課堂導入則是重槌的第一槌,就一定要渾厚激越,聲聲擊到學生的心扉上,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思維或心理雜念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提高學習效率。
一、設置懸念
初中學生的心理相對來說還不是很成熟,還不夠穩定,他們學習的熱情的提高往往會更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因此,在教學中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導入環節中適當地制造懸念,適度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思考,又會涉及到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章。在《旅鼠之謎》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入的:你相信世界動物繁殖速度之最的會是一種鼠類么?而這種生活在北極草原的小動物,竟會有種種奇怪的自殺行為,甚至會出現“死亡大遷移”的壯舉。這些謎團歷經了幾個世紀,科學家始終解不開它們的奧秘。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再現情境
平時的生活和課文中所描繪的情境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創設出一個與課文相符合的情境再現,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角色,將會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如學習《安塞腰鼓》,我一上課就帶領學生觀看了一段約2分鐘錄像,在身臨其境的感受雄渾而帶有野氣的安塞腰鼓后,再去朗讀品味課文語言,就有了更清晰明確的思路。
三、興趣導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采用引起興趣的課堂導入方式會在高度集中注意力,增強好奇心的同時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如學習《童趣》這一課,我是這樣導入:上課時,我帶著一棵普通的樹根,請同學們幫我參謀一下,我要用做根雕,最好做什么?答案豐富多彩,學生各抒己見,議論紛紛。當然,我要的不是答案。我接著引導學生說:“你們看,一棵普通的樹根,經過仔細觀察和豐富的想象,我們便賦予它美的氣息。這說明,觀察和想象很重要的。的確,它能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尤其是天真活潑的兒童,更能從豐富的想象中獲得無求無盡的樂趣。”接著板書課題《童趣》。這樣一來,學生們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物外之趣”,為整體把握文章奠定了基礎。
四、溫故知新
利用學生舊有的知識是導入新課的常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自讀課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我是這樣導入的:上節課在雄渾的命運交響曲中,我們認識了音樂巨人貝多芬,了解成功背后的艱辛。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四位舉世聞名的大作家。他們的形象被著名的法國文學家莫泊桑精彩逼真地記錄在散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中,下面請大家獨立去認識一下他們。(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按照所掌握的的人物分析的方法去解讀人物個性。
五、提綱挈領
題目,不僅與內容有著緊密聯系,有時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是文章內容的濃縮。在導入環節中,提出文章的綱,從標題中尋找新穎生動的方式。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我讓學生用心反復讀題目,仔細品味,是否有心痛、惋惜的感覺?然后又請同學思考:對于這個題目,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很快問題應時而出:1、昔日的仙湖,羅布泊是什么樣子?2、今日的羅布泊是什么樣子?3、為什么會消逝?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很快感知文章整體內容的同時,理清文脈,也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六、貼近生活
新知識的學習往往總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調動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作為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培養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為新的學習構建起合適的學習背景,奠定文本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教師與學生在情感方面有效的溝通基礎,更有利于新知的掌握。如《散步》一文,我是這樣導入的——師:咱們班的同學有經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嗎?請舉手。(學生舉手)師:請一位同學談談和父母一起散步時有什么感受。生:我覺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談談心,一家人有說有笑,即使父母批評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嚴肅。師:很好。散步是一種溫馨幸福家庭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篇敘事散文《散步》……
當然,任何一門藝術都是精深的學問,導入藝術的方式層出不窮,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和歸納就可以包容的。一次成功的課堂導入必然會搭建起師生間以及生本間情感的橋梁,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整堂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促使整個課堂的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而高效。正可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無定法,課文的導入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就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師在不同的對象面前也會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機智根據學情,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新穎而合乎學生心理的方法導入新課,做到因人而異,因課而異,才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豐縣范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