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平
《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教學要達到的總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這是國家教育機構從課程的高度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語感。什么是語感?為什么要培養語感?怎樣培養語感呢?
一、創設情境,培養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有情?!币虼?,要創設出一個濃郁的語感情境,讓學生借助語言來感受形象,領悟其中的情感。在教學中,有些詞句比較抽象,很難被學生理解。因此,教學中可巧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化抽象為形象,從而達到理解。教學《林?!芬徽n中的“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一句時,為了使學生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用電教媒體放映出興安嶺這幅圖,讓學生找出位置,然后在圖中按“嶺”的位置繪出“少女的頭”,“青松”的位置繪出少女的衫。這樣,學生充分地體會了作者對興安嶺的描寫準確、生動、形象,而且把興安嶺看做一個很會打扮自己的少女,這樣興安嶺在文章中顯得栩栩如生,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教師示范,體驗語感。
在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課文由于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小學生生活閱歷太淺,往往對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無法表達這些情感,很難感受到語感。這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范讀,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而又整體的了解。有人向臺灣一位語文教育專家請教教好語文的訣竅,他的回答很簡單——“跟我讀”?!案易x”簡單的三個字蘊含了深刻的教育藝術。一是“跟我讀”,能激發學生“我要讀”,且能夠讀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讀”,本身就是一個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在一些學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現力的語段,教師進行特殊的范讀處理,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文本中蘊含的意思讀出來,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受到強烈的語感熏陶。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與作者思想產生共鳴,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如筆者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通過教師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讀,學生的情感才會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朗讀。這樣訓練,不僅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情感;不僅引導學生模仿讀,而且培養學生創造讀。讓學生在朗讀訓練中,體現五壯士愛人民、愛祖國,恨敵人的高尚品質,體會他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
三、引導學生學會在多樣朗讀中感悟語感。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多次朗讀,才能使學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領悟文章蘊含的情趣的意圖。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并要相繼點撥,精于誘導。通過“范讀——試讀——回讀”這樣一個反復讀的過程,使學生的語感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后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要提高朗讀的質量。這就要求老師在指導點撥中下功夫,使學生達到具有真情實感地朗讀。例如:《再見了,親人》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軍戰士與人民的真摯的友誼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先有感情地進行語言描繪,再配以戰士們跟朝鮮人民畫面和汽笛聲、火車啟動的錄音,頓時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起感情的共鳴,學生就自然而然朗讀起來聲情并茂,極富感染力,達到情景交融,和諧統一的境地。教師要善于調動種讀的形式,以激起學生的朗讀情趣,達到朗讀的預期效果。比如采用“范讀、個別讀、輕聲讀、集體讀、感情引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依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的需要,靈活多樣地安排讀的形式既可以提高學生讀的興趣,又可起到激活語感的作用。
四、插上想象的翅膀,豐富學生的語感。
培養語感,必須把朗讀和想象結合起來,即訓練學生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進行朗讀。我在教學《燕子》一課時,就讓學生展開想象,精讀、體會,為培養學生的語感下功夫?!堆嘧印肥乾F代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佳作,長期以來就是小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文質兼美。這篇散文描繪了春天里燕子活潑機靈的外形體態,特別是在春光飛掠和憩息的畫面,著力寫出了它“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充分表現了小燕子的可愛。其中有這樣一段特別優美:在微風中,在陽光下,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地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上,一轉眼飛到那邊的有的橫掠過湖面,尾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紋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充分體會飛行中燕子的各種姿態,用敘述性的語氣讀,節奏輕快?!靶敝碜印?,強調燕子的飛行姿勢的輕快靈活;“一轉眼”,“掠過”,強調燕子飛行的快速;“唧唧叫著”,強調燕子飛行時的歡快心情;“波紋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放慢速度,用活潑有趣的語氣讀,“有的……有的……”呼應性重音,一幅眾多的燕子鬧春圖頓時凸現。這一系列的指導,讓學生體會到了燕子的活潑、機靈,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機。應該說這段文字處理飽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
五、在多學科整合中培養語感。
語文教學中,適時引入畫畫,音樂,進行多學科整合,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方法。如教學《田忌賽馬》,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指導畫畫,畫出賽馬的示意圖。通過畫示意圖,既破解了教學的難點,讓學生頭腦中的田忌善觀察多智謀的形象更清晰更豐富,也為學生在“夸田忌”的環節中激發了語感,學生夸得到位,夸得具體。再如《月光曲》之“彈奏月光曲”片段教學,我先讓學生在聆聽《月光奏鳴曲》中想象畫面,再在《月光奏鳴曲》中品味窮兄妹倆聽音樂時產生的聯想,真切感受到語言文字之美,最后在《月光奏鳴曲》的伴奏下動情朗誦,自然融入到語言文字描繪的如夢似幻的海上月色中。
總之,語感的培養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由于語文教學具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的特點,從而為激活并訓練學生的語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增強語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